首页> 中文学位 >宇文所安唐诗翻译研究
【6h】

宇文所安唐诗翻译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绪论

第一节宇文所安其人及其主要著作

第二节研究意义

一、理论价值

二、实际应用价值

三、国际政治价值

第三节研究的基本思路与基本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第四节国内外研究的现状及述评

一、近年国内外唐诗英译研究现状

二、宇文所安的诗学思想研究和唐诗研究的述评

三、宇文所安唐诗翻译研究述评

第一章 《韩愈与孟郊的诗》中的唐诗翻译的实验性

第一节翻译镜像的实验性

一、“想象界”的镜像

二、作为“他者”的镜像

三、原诗在译诗镜像中的凝视与被凝视

第二节翻译的实验性的总体识度

一、意象翻译的可读性

二、语言修辞翻译的可读性

三、文化翻译的可读性

第三节翻译的实验性的局部识度

一、意象翻译中的弱化与误译

二、词语的误读与误译

第四节小结

第二章 《初唐诗》中的唐诗翻译的学术传统

第一节文本意义解构翻译中的修辞学传统

一、道法自然与翻译修辞的“存在之真”

二、修辞的翻译与翻译的修辞

三、差异性修辞阅读中的翻译的修辞性

四、“俄狄浦斯情结”与翻译修辞的超越性

第二节文本翻译中的结构主义诗学传统

一、“语言”相对固化中的“言语”翻译的调整

二、句子结构的翻译重组

第三节翻译阐释中的人文主义传统

一、作为创造者的译者主体性与中国人文传统的植入

二、作为解释者的译者与中国人文传统的解释

第四节小结

第三章 《盛唐诗》中翻译的中西正典影响

一、“文以载道”与正统之“道”在译诗中的还原

二、“诗言志”与译诗中的世界关系的塑造

三、“诗缘情”与译诗中的情感跨越

第二节布鲁姆的新审美批评的影响

一、审美自主性与译者的审美自觉

二、审美陌生性与译者的审美创新

三、审美非大众性与译者对审美传统的坚守

第三节非虚构诗学的影响

一、意义翻译的非隐喻化

二、潜在意义翻译的显化

三、翻译中联想方式“类”义的跨界

第四节小结

第四章 《晚唐》中的唐诗翻译的文学文化的辐射

第一节诗歌创作方法论在翻译中的辐射

一、苦吟的诗学与诗歌翻译的文学文化价值

二、隐秘的诗学与文学文化价值翻译的等化

三、极简主义诗学与文学文化的淡化

第二节译者声音的辐射

一、译者“声音”的翻译选材

二、译者“声音”中的译文语言特征

第三节追忆在翻译中的辐射

一、翻译中的诗性审美追忆

二、注释中的文化追忆

第四节小结

第五章 《中国文学选读》中翻译的经典重构与阅读

第一节文本选择论

一、汉学家的唐诗文本选择对比

二、唐诗译介选择的社会文化考量的分析

第二节语言选择论

一、音韵节奏翻译的差异与补偿

二、句法形式的移植与变异

第三节意象选择论

一、心理意象

二、生理意象

三、物理意象

四、史典意象

第四节副文本补偿论

一、题解的时间维度对诗人形象的重构

二、注释的空间维度对唐诗中的文化形象的重构

第五节小结

(一)有关宇文所安译作的国际译评

(二)有关沃森译作的国际译评

(三)关于西顿的译作的国际译评

第六章宇文所安的文学翻译思想及其启示

第一节文学翻译思想

一、文学翻译的功能

二、文学和文化的可译性

三、译者的角色

四、文学翻译的效果

第二节宇文所安的翻译模式对中国文学翻译的启示

一、名人译者模式

二、翻译策略模式

三、翻译传播模式

四、翻译“代言人”模式

一、研究结论

二、研究的局限性与展望

参考文献

展开▼

著录项

  • 作者

    魏家海;

  • 作者单位

    华中师范大学;

  • 授予单位 华中师范大学;
  • 学科 英语语言文学
  • 授予学位 博士
  • 导师姓名 华先发;
  • 年度 2017
  • 页码
  • 总页数
  • 原文格式 PDF
  • 正文语种 chi
  • 中图分类
  • 关键词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