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马克思实践观及其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整体性意义
【6h】

马克思实践观及其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整体性意义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前 言

(一)选题缘由

(二)研究意义

1.学术意义

2.现实意义

(三)国内外研究综述

1.国外研究综述

2.国内研究综述

3.研究现状简评

(四)研究思路与方法

1.研究思路

2.研究方法

(五)创新之处与不足

1.创新之处

2.不足之处

一、马克思实践观的思想来源

(一)古希腊时期的实践观点

1.亚里士多德的“三分法”:理论、实践和创制

2.伊壁鸠鲁的“精神形态的实践哲学”

(二)德国古典哲学的实践观点

1.康德的“道德实践”

2.费希特的“绝对自我的行动”

3.黑格尔的“以自由为根本目的的有意识的中介活动”

(三)青年黑格尔派的实践观点

1.费尔巴哈的“感性直观”

2.鲍威尔的“自我意识的精神活动”

3.赫斯的“自由行动”

二、马克思实践观的历史演进

(一)马克思实践观的初步探索

1.“博士论文”时期追求自由意义上的主客体关系

2.《莱茵报》时期的政治批判实践

3.《德法年鉴》时期作为物质力量的革命实践

4.《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异化劳动语义下的实践

5.《神圣家族》中人民群众的生产实践

(二)马克思实践观的革命性变革

1.《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感性的、对象性的物质活动”

2.《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唯物史观体系下的物质生产

(三)马克思实践观的运用和深化

1.《共产党宣言》中阶级斗争的实践

2.《资本论》及其手稿中雇佣劳动下的生产活动

三、马克思实践观的内在规定性

(一)马克思在哲学视阈下对“实践”的阐释

1.实践是感性的物质活动

2.实践是能动的对象性活动

3.实践是主体间的交往活动

4.实践在资本主义生产条件下扭曲成异化劳动

(二)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视阈下对“实践”的阐释

1.雇佣劳动是特定历史时期的实践方式

2.剩余价值源自资本主义条件下的生产实践

(三)马克思在科学社会主义视阈下对“实践”的阐释

1.革命活动是无产阶级推翻资产阶级的实践

2.共产主义是消灭资本主义的实践

四、马克思实践观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整体性的纽带

(一)实践观是支撑新唯物主义哲学的理论基石

1.实践是人类社会与自然界分化与统一的前提

2.实践的观点是认识论的基本的观点

3.社会历史在实践中生成和发展

(二)实践观是构建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的逻辑前提

1.从劳动出发剖析资本主义社会

2.实现物质生产关系和实践活动的内在统一

3.消灭雇佣劳动实现自由劳动

(三)实践观是构建与实现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支撑

1.科学实践观与科学社会主义的创立

2.科学实践观与科学社会主义的发展

结 语

参考文献

硕士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 谢

展开▼

著录项

  • 作者

    郑鑫;

  • 作者单位

    曲阜师范大学;

  • 授予单位 曲阜师范大学;
  • 学科 马克思主义理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 授予学位 硕士
  • 导师姓名 刘宝杰;
  • 年度 2021
  • 页码
  • 总页数
  • 原文格式 PDF
  • 正文语种 chi
  • 中图分类
  • 关键词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