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梁漱溟的直觉观念研究
【6h】

梁漱溟的直觉观念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导论

一、选题意义及研究现状

二、研究方法

(一)文献研究法

(二)比较分析法

三、论文结构

第一章 梁漱溟直觉观念的形成

第一节 梁漱溟直觉观念的产生背景

一、梁漱溟的早年学思经历

二、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第二节 梁漱溟对直觉观念的运用

一、早期文本中的直觉

二、后期以理性释直觉

第二章 直觉的仁学意涵

第一节 直觉与仁心

一、敏锐的直觉即是仁

二、直觉与感通

第二节 直觉与持中之道

一、儒学的持中精神

二、直觉对于持中的阐发

第三节 直觉与宇宙之生

一、直觉对儒学的“生”的阐发

二、儒家之“生”对直觉的回应

第三章 直觉的认识意涵

第一节 直觉如何认识

一、唯识学对认识理路的启发

二、三量与直觉

第二节 直觉如何成为本能的认识

一、作为本能的直觉

二、直觉与理智的对立

第三节 直觉如何成为情意之知

一、直觉与同情的呼应

二、同情之直觉的社会影响

第四章 对梁漱溟直觉观的反思

第一节 直觉、理智与理性

一、理性与理智

二、从直觉到理性的转变

第二节 与柏格森直觉观之比较

一、梁漱溟对柏格森直觉观的继承

二、梁漱溟与柏格森直觉观的差异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展开▼

摘要

在近代中国哲学史上,梁漱溟是较早注意到直觉问题的思想家。在《东西文化以及哲学》中,他已使用直觉来反思东西文化的特征。指出东西方文化的对立实际上是直觉与知性的对立。在他看来,西方文化危机的根源正是知性思维和工具理性滥用,惟有直觉的生活才能符合生命本性,此时纯任直觉即达到儒家所说的仁的境界。可以说,直觉观念贯穿在梁漱溟对中西文化问题及儒家思想理解的整体过程中,是梁漱溟思想发展轨迹中十分重要的观念。  本文即以“直觉”为线索,力图对梁漱溟直觉观作深入全面的研究。第一章考察梁漱溟“直觉”观念的产生背景及形成过程,说明梁漱溟的直觉观念产生于新文化运动时期,是吸取唯识学和柏格森学说而形成的,目的是为了重估中国文化的价值,寻求中国文化的复兴之路。其次,梁漱溟不同时期文本中的直觉观表述有异,他的直觉与理性是一脉相承的关系,两者都基于对人性本善的肯定而提出。  第二章阐述直觉的仁学意涵。梁漱溟直觉观念的立足点是阐发儒家仁学思想特质,直觉首先具有仁学意味,这是其儒学思想的核心概念之一。本章主要围绕直觉与仁心、中庸之道以及宇宙之生的关系阐释儒家之仁,说明敏锐的直觉本身能够等同儒家的仁,直觉的生活所秉持的态度就是调和持中,因此直觉对“中”的把握,对天理的感应都是“仁”的体现。  第三章主要论述梁漱溟直觉观念的认识意涵。在阐发直觉解释仁之随感而应的基础上,梁漱溟还探讨了直觉的认识论基础,以此说明仁学的生发机制。首先,直觉与现量比量都是一种认识知识的方式,但只有直觉能够认识到超越事物本身之外的活的形势和含情的意味。其次,说明直觉所具有的本能特征。直觉是一种求对求善的本能,使人能够认识到善恶好坏,按照天理流行进行生活实践。最后,说明直觉是一种情意之知,能够能使社会成员产生一种同情的感受,这种同情作为一种默契和共识能够促使人在个体修养以及社会群体中践行仁义道德。  第四章是对梁漱溟直觉观念的反思。通过对梁漱溟直觉与理性、理智的区分,指出三者在认知作用中的不同,说明直觉作为形而上学特有方法的意义所在。梁漱溟正是基于对理智的批评才提出了直觉的方法。由此合理看待梁漱溟对直觉观的运用与诠释转变,指出从直觉到理性实际上是梁漱溟对直觉观念思考逐渐成熟的表现。最后,比较梁漱溟与柏格森直觉观的异同,强调梁漱溟的直觉观是为了寻求中国文化复兴出路而产生的,其对柏格森直觉概念的吸收与发挥都是为了更好了诠释中国文化,特别是儒家文化的的特色。梁先生一生致力社会问题与人生问题的研究,由直觉到理性观念的转变也折射出其对人生与社会关系问题的回答。

著录项

  • 作者

    周莹莹;

  • 作者单位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 授予单位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 学科 中国哲学;哲学
  • 授予学位 硕士
  • 导师姓名 黄敏;
  • 年度 2020
  • 页码
  • 总页数
  • 原文格式 PDF
  • 正文语种 chi
  • 中图分类
  • 关键词

    梁漱溟,直觉观念,文化特征,儒家思想;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