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新媒体与中国青年音乐——中国青年音乐受众群落的瓦解与重构状况研究
【6h】

新媒体与中国青年音乐——中国青年音乐受众群落的瓦解与重构状况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英文文摘

引言

第1章 绪论

1.1基本理论以及方法

1.2选题背景与意义

1.3需定义、阐释和进行国际比较的特殊概念:

第2章 一个远景式的描述——以实地考察的方法导入

2.1重要事件

2.1.1乐队和独立/地下音乐厂牌

2 1.2新音乐受众/群落状况

2.1.3演出和集会场所

2 1.4网络平台的推介

2.2实地考察(2006年10月-2008年4月)

2.3青年音乐受众群落与网络媒体

第3章 对于不同领域问题的细化研究和文本分析

3.1青年音乐受众群落作为一种亚文化群落的意识形态基础和美学倾向

3.2虚拟的群体与个体——自我展示与好奇心

3.2.1对于新型媒体平台功能的细化分析以及与传统网络媒体的区别

3.2.2对于受众使用方式的细化分析

3.2.3国际比较

3.3 音乐节、现场演出场所与独立音乐厂牌--现实集会和网络群落之间的微妙联系

3.3.1演出场所与青年文化基地

3.3.2青年群落在虚拟环境和现实环境中的变化

3.3.3独立厂牌作为一种创意聚集场所

3.3.4国际比较

3.4青年音乐受众群落共享的特殊语言体系——一种犬儒主义的对抗性媒介

3.4.1语言体系的来源、发展与演变

3.4.2语言体系包含的多重意义

3 4 3语言体系作为一种群落的特殊符号

3 4.4国际比较

3.5对于访谈内容的详细分析

第4章 结论

第5章 附录以及参考文献

5.1参考文献(references and quotations)

5.1.1参考书籍

5 1.2参考论文

5.2附录(notes and other materials)

5.2.1相关图表

5 2.2相关概念

5.2.3访谈

致谢

展开▼

摘要

不可否认的是,在今天的中国,流行音乐以及各种类型的青年音乐已经成为了年轻人文化生活中的一项必需品。流行音乐作为大众媒体的一种,与其说仅仅是一个音乐门类,倒不如说是一个承载了种种生活态度甚至意识形态的媒体。对于消费流行音乐产品的青年受众来说,流行音乐更具有了一种符号性的特质——某个特殊形式、特殊风格的流行音乐往往成为不同的青年人群之间互相区别的标志。基于这样的前提,我们完全可以从中国流行音乐,或者说青年音乐的演变来探讨这样一个特殊的媒体受众群落发生的变化。在2000-2008年这个时间段中,中国的青年音乐以及其受众群落内部发生的变化显得尤其激烈。因此,这些变化作为一个文化和传播学现象也就尤其值得被关注、分析和研究。 在研究青年音乐受众群落的过程中,我们需要看到,在这样一个特殊的时间跨度中,网络媒体的介入使人们获得了新的交流手段,这种交流不仅限于个人与个人或群体与群体之间,更适用与一对多和多对一的传播。一个更加明显的变化是,在网络媒体的使用过程中,青年人通过个人的网络平台获得了相对清晰自我文化身份,也正是这样一个变化导致了中国青年音乐受众群落的瓦解和重新建构。对于其他领域的青年亚文化消费者和制造者来说(这两个看似互相独立的群体实际上在新媒体的介入下早已开始了融合)也是如此。换句话说,如果我们依然将新媒体视为与主流媒体概念相对立的小众媒体,那么二者之间最大的不同就在于——主流媒体在运作和传播之前,已经预设了受众群落的集体文化身份,而新的电子媒体却是在传播的过程中让受众发生自然的聚集,从而形成更加多元和交叉的文化身份。正是从这个意义上,青年受众群落的瓦解和重构才得以实现。基于这样的前提,本文希望能够借助中国青年音乐近年来的发展状况,在一个可以把握的相对紧凑和封闭的语境中对上述过程进行分析,并以此为基础对现代传播手段和青年文化之间的关系进行探讨。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