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穴区不同组织结构针刺对得气针感的影响及其可能机制初探
【6h】

穴区不同组织结构针刺对得气针感的影响及其可能机制初探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英文缩略词表

综述一穴区组织结构研究概况

1穴位的深度

2穴位的结构

2.1穴位处神经分布

2.2穴位处血管分布

2.3穴位处淋巴分布

2.4穴位处结缔组织分布

2.5穴位处肌肉、肌腱分布

2.6穴位处肥大细胞分布

2.7穴位处感受器分布

3穴位是一个“立体构筑”

参考文献

综述二针刺得气的定性与定量研究

1得气的概念

1.1受针者主观针感

1.2施针者手下感

2得气的重要性

3得气的定量研究

3.1得气的主观量化

3.2得气的客观量化

4得气针感的机制研究

4.1得气针感与皮肤组织的关系

4.2得气针感与结缔组织的关系

4.3得气针感与肌肉组织的关系

4.4得气针感与神经的关系

4.5得气针感与血管的关系

5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一部分研究针刺穴区不同组织结构对得气针感、穴区肌电及脑功能变化的初步探讨

1临床资料

2研究方法

3数据分析与统计

4研究结果

4.1一般资料及情绪指标

4.2针感出现率比较

4.3针感强度比较

4.4 IEMG值比较

4.5各组受针者在行针期间的sMRI脑功能反应

4.6四组受针者在行针期间sMRI脑功能反应的比较

5讨论

5.1不同组织结构针刺对得气针感及穴区肌电的影响

5.2 fMRI砒脑功能成像技术的原理

5.3皮肤和肌肉组织针刺均可引起脑区激活/负激活

5.4以肌肉组织为主的针刺刺激可能产生广泛负激活

6小结

第二部分研究施针者和受针者得气针感关系的探讨及肌肉组织在得气针感中的作用

1临床资料

2研究方法

3数据分析与统计

4研究结果

4.1针感出现率比较

4.2针感强度比较

4.3施针者沉紧感与受针者针感的相关性分析

4.4施针者沉紧感与受针者针感出现时间的比较

4.5各组中不同针感出现时的肌电积分值比较

5讨论

5.1主要得气针感的产生与肌肉组织关系密切

5.2受针者胀感和施针者手下沉紧感及穴区肌电之间的关系

6小结

第三部分研究肌肉不同部位针刺对施针者针感的影响及肌梭可能的介导作用

1实验材料

2实验方法

3数据分析与统计

4研究结果

4.1脊髓背根肌梭传入放电的鉴别

4.2肌腹部针刺对肌梭放电频率、肌电、肌张力的影响

4.3肌腱部针刺对肌梭放电频率、肌电、肌张力的影响

4.4肌腹与肌腱交界部针刺对肌梭放电频率、肌电、肌张力的影响

4.5肌肉不同部位针刺下施针者手下沉紧感的比较

4.6肌腹部不同针刺手法对肌梭放电的影响

5讨论

5.1肌梭感受器的分布、结构及功能

5.2肌腹部针刺更容易引起手下沉紧感及其原因分析

6小结

全文结论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表

个人简历

展开▼

摘要

目的:  本研究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为人体试验,通过针刺穴区不同组织结构(肌肉、皮肤等),同步记录受针者和施针者得气针感、受针者穴区肌电及fMRI脑功能的变化,主要探讨以下问题:1、得气针感在不同组织结构(肌肉、皮肤等)针刺下的主要表现形式如何?2、初步探讨不同组织结构针刺对穴区肌电及fMRI脑功能变化的影响如何?为进一步研究打下基础。第二部分亦为人体试验,是在第一部分试验的基础上,同样针刺穴区不同组织结构(肌肉、皮肤等),实时录音记录受针者和施针者针感变化及受针者穴区肌电活动,从而进一步探讨穴区组织结构与得气针感的关系,包括受针者针感和施针者针感在何种情况下会同时出现,何种情况下会分离出现,两者出现的先后顺序如何,不同针感与肌电的关系如何等问题等。第三部分为动物实验,主要是基于前两部分人体试验研究结果,进一步探讨肌梭活动在针刺得气过程中的介导作用。  方法:  第一部分研究针刺穴区不同组织结构对得气针感、穴区肌电及脑功能变化的初步探讨  招募36名健康受试者,选取右侧足三里穴和右侧犊鼻穴,所有受试者每隔7d分别接受4种不同的针刺方法:足三里穴皮肤层针刺、皮肤麻醉下足三里穴针刺、无皮肤麻醉下足三里穴针刺、无皮肤麻醉下犊鼻穴针刺。足三里穴皮肤层针刺组中,针灸针与皮肤呈15°进针约5mm;皮肤麻醉下足三里穴针刺组在受试者足三里穴区表面涂抹复方利多卡因乳膏,于涂抹1h后进针,针灸针与皮肤呈90°进针约3cm;无皮肤麻醉下足三里穴针刺组穴区不给予利多卡因乳膏,直接针刺,操作同皮肤麻醉下足三里穴针刺组;无皮肤麻醉下犊鼻穴针刺:针灸针与皮肤呈90°进针约1cm。采用block(组块)设计法共捻转行针3次,每次持续30s,每次之间均间隔2min。记录受试者针刺前、行针时、拔针后的穴区表面肌电图,扫描受试者行针期间头颅fMRI,并于针刺结束后由受针者填写得气针感量表,该表包含酸感、深压感、沉重感、胀感、刺感、麻感、锐痛感、钝痛感、热感、凉感、跳动感等针感,每种针感需进行评分:0分为无感觉,1~3分为轻度、4~6分为中度,7~9分为重度,10分为不可忍受,施针者需记录行针过程中手下是否有沉紧感,并按以上标准评分。采用SPSS23.0软件分析不同得气针感的出现率和强度;LabChart8.0软件计算积分肌电(lntegrated Electromyogram,IEMG)值,以SPSS23.0进行统计分析,比较不同针刺组间行针前后IEMG值的变化;统计参数图软件包(SPM)处理分析fMRI数据,分析行针时脑区激活与负激活情况。  第二部分研究施针者和受针者得气针感关系的探讨及肌肉组织在得气针感中的作用  招募20名健康受试者,分组情况、穴位选择、进针及行针方法同实验一,进针后直接行针,持续2min。以录音的方式实时记录行针过程中受针者和施针者的得气针感种类和强度的变化,针感评价方法同试验一,并记录行针过程中受针者穴区肌电,后期将针感数据标注于肌电数据上。以SPSS2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分析受针者和施针者得气针感在针感强度和出现时间上的关系,不同针感出现时的IEMG值比较。  第三部分研究肌肉不同部位针刺对施针者针感的影响及肌梭可能的介导作用  选用SPF级健康雄性Sprague-Dawley(SD)大鼠10只。手术暴露大鼠右侧胫骨前肌,并剪断远侧肌腱,连于张力换能器。所有大鼠均接受胫骨前肌三个不同部位针刺:肌腹部、肌腱部、肌腹与肌腱交界部针刺。肌腹部选择大鼠后三里穴区域,肌腱部选择胫骨前肌远侧端,肌腹与肌腱交界部选择胫骨前肌远侧肌腱与肌肉交界处。进针后采用捻转法持续行针1min,并留针1min,最后拔针。同步记录脊髓背根处胫骨前肌肌梭单纤维放电、穴区肌电、胫骨前肌肌张力,并于针刺结束后记录施针者手下沉紧感的强度。以SPSS23.0软件分析不同部位针刺在针刺前、行针时、留针时及拔针后的胫骨前肌肌梭传入放电频率、IEMG值和肌张力的变化以及不同部位针刺下施针者手下沉紧感的比较。  结果:  1、不同组织结构针刺对受针者和施针者得气针感的影响  1.1不同组织结构针刺对受针者和施针者得气针感出现率的影响  在足三里穴皮肤层针刺组中,受针者锐痛感、刺感、胀感出现较频繁。在皮肤麻醉下足三里穴针刺组中,受针者胀感、钝痛感、酸感和施针者手下沉紧感出现较频繁。在无皮肤麻醉下足三里穴针刺组中,受针者胀感、刺感、锐痛感、钝痛感和施针者手下沉紧感等出现较频繁。在无皮肤麻醉下犊鼻穴针刺组中,受针者胀感、刺感、锐痛感等出现率较高。  组间比较显示:皮肤麻醉下足三里穴针刺组和无皮肤麻醉下足三里穴针刺组中施针者手下沉紧感的出现率均显著高于足三里穴皮肤层针刺组和无皮肤麻醉下犊鼻穴针刺组(P<0.05)。皮肤麻醉下足三里穴针刺组和无皮肤麻醉下足三里穴针刺组中受针者的钝痛感出现率显著高于足三里穴皮肤层针刺组(P<0.05),皮肤麻醉下足三里穴针刺组中受针者的钝痛感显著高于无皮肤麻醉下犊鼻穴针刺组(P<0.05)。  1.2不同组织结构针刺对受针者和施针者得气针感强度的影响  在足三里穴皮肤层针刺中,受针者锐痛感、刺感等强度较强。在皮肤麻醉下足三里穴针刺组中,受针者胀感、钝痛感、酸感和施针者手下沉紧感等强度较强。在无皮肤麻醉下足三里穴针刺组中,受针者胀感、钝痛感、酸感和施针者手下沉紧感等强度较强。在无皮肤麻醉下犊鼻穴针刺组中,受针者胀感、钝痛感、锐痛感等较明显。  组间比较显示:皮肤麻醉下和无皮肤麻醉下足三里穴针刺组中受针者的胀感、钝痛感、酸感、MASS指标及施针者手下沉紧感均强于足三里穴皮肤层针刺组和无皮肤麻醉下犊鼻穴针刺组。其中,皮肤麻醉下和无皮肤麻醉下足三里穴针刺组中受针者胀感的强度显著高于足三里穴皮肤层针刺组(P<0.05);皮肤麻醉下和无皮肤麻醉下足三里穴针刺组中施针者手下沉紧感的强度显著高于足三里穴皮肤层针刺组和无皮肤麻醉下犊鼻穴针刺组(P<0.05);皮肤麻醉下足三里穴针刺组中受针者钝痛感的强度显著高于足三里穴皮肤层针刺组(P<0.05)。另外,足三里穴皮肤层针刺组的锐痛感均显著高于另外三组(P<0.05)。  2、不同组织结构针刺对穴区积分肌电值的影响  组内比较显示:皮肤麻醉下和无皮肤麻醉下足三里穴针刺组中,行针期间的IEMG值均显著高于进针前(P<0.05),拔针后IEMG值又恢复至基线水平(P>0.05);足三里穴皮肤层针刺组和无皮肤麻醉下犊鼻穴针刺组行针期间和拔针后的IEMG值与针刺前相比均无明显差异(P>0.05)。组间比较显示,皮肤麻醉下和无皮肤麻醉下足三里穴针刺组行针期间的IEMG值均显著高于足三里穴皮肤层针刺组和无皮肤麻醉下犊鼻穴针刺组(P<0.05)。  3、不同组织结构针刺对脑区激活与负激活的影响  在足三里穴皮肤层行针期间,激活脑区较为零星,主要位于双侧额中回、丘脑,左侧颞下回、顶下回、角回,右侧岛盖部额下回、缘上回;负激活脑区零星分布于左侧中央前/后回。在皮肤麻醉下足三里穴行针期间,脑区激活和负激活均较明显,激活脑区主要位于双侧三角部额下回、岛盖部额下回,左侧颞上回,右侧项下回;负激活脑区主要位于双侧中央前回,左侧中央后回、枕中回、枕下回,右侧顶上回、海马旁回、楔叶。无皮肤麻醉下足三里穴行针引起的激活脑区更为广泛和明显,主要位于左侧额中回、三角部额下回、颞中回、脑岛、丘脑、补充运动区及小脑等,右侧岛盖部额下回、顶下回、扣带回;负激活脑区较少,主要位于双侧中央前/后回。无皮肤麻醉下犊鼻穴行针期间,激活脑区主要包括双侧额中回、岛盖部额下回、缘上回,右侧丘脑等;负激活脑区较少,零星分布于左侧中央前/后回和右侧海马旁回。  四组受针者在行针期间的差异脑区主要位于双侧丘脑、左侧额中回、左侧枕下叶、右侧眶部额中回、右侧距状回、右侧尾状核、小脑蚓部。  结论:  1.穴区皮肤层为主的针刺引起的针感以锐痛感、刺感为主。穴区深层(肌肉为主)针刺,针感以胀感、钝痛、酸感及施针者手下沉紧感为主。  2.在肌肉丰厚处的足三里穴针刺时,受针者胀感与施针者手下沉紧感常相伴而生,通常先出现受针者胀感,再出现施针者手下沉紧感。受针者胀感和施针者手下沉紧感的产生可能与穴区下肌肉组织关系密切。  3.穴区皮肤组织为主和肌肉组织为主的针刺均可引起脑区激活与负激活,皮肤组织为主与肌肉组织为主针刺的差异脑区主要体现在感觉运动脑区,可能与肌肉组织为主的针刺下可产生更强的针感及诱发的肌电活动有关。  4.穴区肌肉组织为主的针刺产生主要得气针感时往往伴随脑区更广泛的负激活,刺感、锐痛等不适针感可能会对抗这种负激活。  5.肌腹部针刺可能更容易引起施针者手下沉紧感。施针者手下沉紧感的产生可能是由于针刺使肌肉丰厚处的穴区局部肌肉内的肌梭受压力牵拉等作用而产生形变,引发牵张反射而使穴区局部肌紧张所致,其进一步的科学原理有待后续研究继续深入探讨。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