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我国刑事再审启动的证明标准研究
【6h】

我国刑事再审启动的证明标准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1.导言

1.1提出问题

1.2 研究范围的界定

1.2.1 再审启动

1.2.2再审启动中的证明

1.3 再审启动证明标准的研究意义

1.4 研究方法与内容介绍

2.再审启动证明标准的研究现状

2.1何为再审启动证明标准存在争议

2.1.1 概念模糊:启动事由还是启动证明标准?

2.1.2 具体标准不确定

2.1.3标准解读缺乏理论根据

2.2再审启动证明标准改进路径存分歧

2.2.1 标准过低,应细化

2.2.2 标准过高,应降低

3.再审启动证明标准的规范梳理和理论界定

3.1规范梳理:我国的法定再审启动证明标准为“确有错误”

3.1.1立法考察:“确有错误”的证明标准是如何规定的?

3.1.2司法解释考察:法检对“确有错误”的证明标准细化是否一致?

3.2“确有错误”的再审启动证明标准的理论界定

3.2.1 “确有错误”中的“错误”指再审启动事由

3.2.2再审启动事由并不等同于再审启动证明的对象

3.2.3再审启动证明标准指再审启动证明的对象的证明标准

4.再审启动证明标准实证分析

4.1再审启动的整体情况分析

4.1.1标准稳定

4.1.2标准高、启动难

4.2重大冤案再审启动难不等于整体的再审启动标准过高

4.3 依职权启动再审与依申诉启动案件的标准适用差异不明显

4.3.1样本情况描述

4.3.2各类型案件启动再审难度差异性分析

5.再审启动证明标准的改进路径探讨

5.1不宜通过细化事由明确再审启动证明标准

5.1.1细化事由来改变再审启动证明标准缺乏依据

5.1.2细化事由来改变标准难收成效

5.2 应针对证明对象对模糊的再审启动证明标准进行解读

5.2.1认定事实错误的证明标准

5.2.2严重诉讼程序错误的证明标准

6.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展开▼

摘要

刑事判决出现错误无可避免,这是由人的认识本身属性所决定的。正因为此,对错误判决进行纠正从而维护司法公正与当事人正当权利的意义重大。我国的再审程序正是对错案进行纠正的刑事救济程序,但是现下我国再审程序常被诟病启动难,很难实现再审制度设计的预期功能。而再审启动的难易程度直接受到再审启动证明标准的影响,适当且明确的再审启动证明标准对再审功能实现的重要性可见一斑。本文主要采用文献研究法、比较研究法、案例分析法以及定量研究的方法,从理论层面对刑事再审启动的证明标准为何作了探讨,并对我国刑事再审程序启动证明标准的完善提出建议。除导言和结语之外,正文分设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笔者通过文献综述,对我国再审启动证明标准的研究现状以及研究现状产生的原因进行了回溯与分析,发现我国现有的对再审启动证明标准的研究主要存在两个方面的问题——再审启动证明标准是什么无定论与改进路径存在两极化分歧。  第二部分,笔者对我国再审启动的证明标准是什么进行了回答,既分析了我国现行法律规范,得到了我国再审启动证明标准为“确有错误”的结论,也对“确有错误”这一具有双重含义的词进行了理论解读,从中分解了再审启动事由与再审启动证明标准。其中再审启动事由并非皆为需要证明的事实,而再审启动的证明标准仅指再审启动证明对象的证明标准。在对四种再审启动事由是否为再审启动的证明对象进行分析之后,笔者得到结论,具体而言,只有在认定事实错误与严重的诉讼程序错误的证明过程中,“确有错误”才是指再审启动的证明标准。  第三部分,笔者主要通过实证分析的方法来验证我国学者对再审启动证明标准过高或过低的现状判断是否正确。首先,笔者通过对2015-2017年整体数据进行分析,得到我国再审启动证明标准高但并非过高的结论。然后,笔者通过对典型的重大冤假错案在申诉期间与再审启动前的证据情况进行对比,否认部分学者据此主张的我国再审启动证明标准过高的结论。最后,笔者通过对2019年的474例决定启动再审的案例进行分析,得到我国三种启动类型的再审启动证明标准并不存在明显的差异的结论,据此不能认为我国司法实务中存在某种类型整体标准过低而另外的类型整体标准过高的情形。  第四部分,综合上文分析,我国再审启动的问题不在于标准整体高低,而在于标准不够明确,笔者据此提出了我国再审启动证明标准的改进路径应当为明确我国的再审启动证明标准。明确我国再审启动证明标准的传统方法为细化再审启动事由,笔者以细化再审事由缺乏根据与难获成效这两个方面否认了这一方法,另根据证明对象与证明标准的关系提出了新的明确再审启动证明的方法——应当通过区分再审启动的证明对象对再审启动证明标准进行分类,并通过分析确定了不同类别的证明对象在当前证据理论中所对应的适当的再审启动证明标准。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