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公共养老金制度的经济学分析——中日比较研究
【6h】

公共养老金制度的经济学分析——中日比较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第一个书签之前

展开▼

摘要

公共养老金制度作为社会经济的一种制度,不可避免地对社会与经济发展产生较大的影响。公共养老金制度的改革不但起到社会稳定器的作用,更关系到国家能否长治久安,社会经济能否健康持续发展问题。随着中国社会转型和改革的不断深化,建立符合中国国情的公共养老金制度成为当前社会经济改革的关键问题之一。目前,中国公共养老金制度的发展存在两个关键问题。第一个是公共养老金制度的不公平问题日益凸显。这种公平的缺失已经危及到社会的和谐健康发展,更是中国公共养老金制度改革中关键性瓶颈问题。第二个是公共养老金制度能否可持续发展。人口生育率的降低及老龄化速度的加快造成老年人口赡养率不断上升,养老金收不抵支付现象日益严重,政府对公共养老的财政投入压力越来越大。由于公共养老金制度也是一项社会经济制度,因此,这两个问题的存在也对中国宏观经济效应产生着深远的影响。中国的公共养老金制度是否具有可持续性?中国的公共养老金制度和财政能够承受得起少子老龄化所带来的沉重压力吗?因此,如何解决公共养老金制度的公平与可持续发展是其发展与改革的核心问题。处理好这两个核心问题必然会对社会宏观经济也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在同样经历严重少子老龄化的日本早在公共养老金制度成立初期就有效地消除了不公平,达到了全民覆盖。又通过各种途径解决养老金财政的严重赤字问题,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公共养老金制度的可持续发展,稳定和推动了社会经济健康发展。因此,借鉴日本公共养老金制度改革的经验,对深入研究中国公共养老金制度如何消除不公平现象、解决好养老金缺口问题以及促进社会经济发展方面有着重要的积极作用和参考价值。  本文在相关理论分析的基础上,运用大量的数据,采用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法,从经济学角度出发,对比分析了中日公共养老金制度,得出如下的结论:一是日本对公共养老金制度的发展和改革始终严格按照相应的法律法规进行调整,实现了养老金的全民覆盖,并且建立了三层级多支柱的相对完善的公共养老金制度。而中国公共养老金制度的法制建设相对落后,缺乏保障力度,碎片化现象严重,覆盖率低等问题阻碍了制度的健康发展。二是通过责任主体、代际间和代际内的不公平分析发现,日本和中国都存在一定程度上的不公平,且中国不公平的程度比日本更严重、更复杂。三是从可持续发展角度来看,首先,如果按照现行制度运行下去的话,日本和中国都将在未来的某一年面临收支赤字的出现,且中国的养老金财政赤字出现的对间要早于日本。其次,在人口少子老龄化和养老金财政可持续危机的出现,以及人口预期寿命延长和社会经济转型发展的背景下,延长退休年龄和养老金基金投资运营的可持续运行,成为有效解决公共养老金制度可持续发展的途径。四是公共养老金制度通过储蓄和劳动力供给对宏观经济产生较大地影响。一方面,通过预防性储蓄理论发现,同为亚洲国家的日本和中国的预防性储蓄的主要动机是担心退休后养老费不足问题,且中国的退休后养老储蓄的危机意识要高于日本,即中国退休后养老费危机比日本退休后养老费对储蓄的影响大。从养老金净收益的角度来看,日本的公共养老金制度对储蓄产生了“挤出”效应,而中国的公共养老金制度对储蓄产生了“挤进”效应。另一方面,从公共养老金制度对劳动力供给数量的影响来看,中国养老金的缴费率高于日本的,使劳动者净收入减少,严重影响了劳动者提供劳动力的积极性。中国的公共养老金制度对劳动力供给的激励效应小于日本的。日本对老年人再就业的配套政策相较中国比较完备,因此,老年人的劳动参与率远高于中国。从公共养老金制度对劳动力供给质量的影响来看,由于日本受教育程度高和时间比中国长,且养老金覆盖率也高于中国,所以,对人力资本的积累产生了积极作用。从公共养老金制度对劳动流动性的影响来看,日本全国统一的三层级多支柱公共养老金制度,使劳动者在行业间、地区间可以自由的流动。而中国劳动力市场仍然处于初级阶段,尤其是户籍制度、城乡二元制、多种养老金制度并存和统筹层次较低等因素的影响,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劳动力的自由流动。实证分析还发现,在中国退休后再就业的意愿高于日本,但最终退休后实际再就业概率却低于日本。最后,在借鉴日本成功的经验基础上,结合中国公共养老金制度发展的实际情况,对中国公共养老金制度改革发展提出了四点政策建议。一是建立全民养老的多层级、多支柱的统一公共养老金制度;二是建立公平优先,兼顾效率的公共养老金制度;三是缓解财政压力、提高退休年龄,保障养老金制度可持续发展;四是构建安全感高、保障能力强及促进劳动力供给的的运行机制。  本文创新点表现在,第一,在研究内容上,引入公共财政、公共产品等理论,对养老金财政缺口进行了分析。利用较新的数据参数变量对退休年龄进行了测算,提出中国合适的退休年龄。第二,在研究数据上,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对日本和中国不同年龄、不同行业、不同社会层次进行了数据采集,采用定量分析,实证结果更为科学和严谨。第三,在研究指标上,引入了“对公共养老金制度信任度”这一新变量,从心理因素视角考察公共养老金制度与宏观经济关系之间的关系。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