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校外协同机制构建研究
【6h】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校外协同机制构建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理由、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分析

1.3 研究内容、思路与方法

第2章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校外协同机制构建的背景、目的及意义

2.1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校外协同机制构建的背景

2.2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校外协同机制构建的目的

2.3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校外协同机制构建的意义

第3章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校外协同机制中的主体要素及协同要素

3.1 学校是高职院校校外协同培养的主体者

3.2 政府是高职院校校外协同培养的环境保障者

3.3 行业是高职院校校外协同培养的引领者

3.4 企业是高职院校校外协同培养的分担者

3.5 高职院校校外协同培养机制中各主体间的协同要素分析

第4章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校外协同机制中各主体的运行模式及特点

4.1 学校与政府协同培养的运行模式及实践

4.2 学校与行业协同培养的运行模式及实践

4.3 学校与企业协同培养的运行模式及实践

4.4 学校与学校协同培养的运行模式及实践

第5章 发达国家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校外协同的主要特色及成功经验

5.1 英国的职业教育协同育人模式—“三明治”模式

5.2 美国的职业教育协同育人模式—“社区学院”模式

5.3 德国的职业教育协同育人模式—“双元制”模式

5.4 澳大利亚的职业教育协同育人模式—“TAFE”模式

第6章 我国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校外协同机制构建的途径

6.1 我国高职院校校外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6.2 我国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校外协同机制的模型构建与理论价值

6.3 我国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校外协同机制构建的具体实践与措施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件1:

附件2:

附件3:

附件4: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展开▼

摘要

高等职业教育作为一种以职业为导向的高等教育类型,其目的是帮助学生习得某一特定职业所必须的技能和知识,与社会的方方面面都有着密切联系。高等职业院校的成功创办和运行离不开学校、政府、行业及企业等相关要素的支持,离不开各要素之间“协同育人”机制的有效运作。从我国目前的情况来看,在政府的引导下高职教育已经形成了多种形式的人才培养模式,如:订单式培养和现代学徒制。高职院校与社会各方的密切联系和对接培养,使高职院校在培养高技能专业人才方面取得了十分显著的成效。  但是,当下我国高职教育的发展仍存有不少问题。如:怎样改变高职教育基础薄弱、政府行为缺失、行业指导缺少和企业主体地位难以确立的问题;学校与社会各主体之间怎样创造合作育人的长期互动环境;创建什么样的协同动力机制,如运用利益驱动机制、调控评价机制、经费投入机制、政策保障机制等来调动协同参与者的积极性,以打破人才培养与企业实际需求不相符的尴尬局面等等。倘若这些体制性障碍,特别是“协同育人”机制方面得不到实质性的突破,那么我国的高职教育就难以实现可持续发展。因此,本课题主要依据协同论、系统论和整合论等理论,采用文献研究法、案例分析法、问卷访谈法研究方法,对国内外高校对学生协同培养模式的相关文献进行收集,总结高等教育校政协同、校企协同、校校协同、校所协同培养的经验与成效,为构建协同培养模式提供理论支持和经验借鉴,同时,深入办学实际,对中山职业技术学院、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镇江高等职业技术学校以及湖北职业技术学院四所国内职业院校进行案例剖析,与部分学校负责人进行现场访谈和交流,依据记录提纲分别对校政协同、校行协同、校企协同、校校协同等校外协同培养模式的成效和不足进行归纳总结,为校外协同机制的构建提供实践依据。  高职院校校外协同机制中多方“协同育人”的特点是“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学校推进、多方协同”,合理利用各方优势、平衡各方利益,以培养更高质量的专业型人才。概括的来讲,政府主导是指政府制定相关政策措施实施宏观指导,为各方协同搭建平台;行业指导是指行业参与学校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和职业标准,为学校专业发展指明趋势;企业参与是指企业明确某一专业设置、参与课程开发、共建实训基地等;学校推进是指发挥自身在教学资源、优秀师资、产学研合作等方面的优势吸引行业、企业参与“协同育人”;多方协同是指在整个地区经济大环境下,调动上述各方优势力量共同参与高职院校校外人才协同培养,共享人才资源。这种人才培养模式,从微观层面看,它是一个“教育系统”,需要遵循教育发展的一般规律;从宏观层面看,它又是一个“社会系统”,需要政府、行业、企业的多方配合和统筹。因此,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校外协同机制的构建需要政府、行业、企业和学校各方协同利益目标、文化环境、组织结构和管理模式,需要各相关主体发挥各自的作用,建成一个协同的育人生态系统。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