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中国建筑声学的发展历程(1926-1978年)
【6h】

中国建筑声学的发展历程(1926-1978年)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绪论

1、 选题意义

2、 研究现状

3、 收集的相关访谈及档案资料

4、 拟解决的问题

5、 研究方法与思路

第一章 中国建筑声学的初步奠基(1926-1949年)

一、 20世纪上半叶建筑声学发展概况

二、 清华大礼堂的音质设计

三、 马大猷、魏荣爵在国外开展的建筑声学研究

1、 马大猷留学时的建筑声学研究

2、 魏荣爵国外留学时的声学研究

小结

第二章 新中国建立初期中国建筑声学的初步发展(1950—1959年)

一、 新中国成立初期建筑声学发展概况

二、 主要高等院校的建筑声学研究与教育

1、 南京大学建筑声学研究工作

2、 同济大学建筑声学研究工作

3、 清华大学建筑声学研究工作

三、 各主要科研机构开展的建筑声学研究工作

1、 中科院电子学研究所的成立及开展的建筑声学研究

2、 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物理研究所和中广电广播电影电视设计研究院声学设计研究所开展的建筑声学研究

四、 具有重要影响力的人民大会堂音质设计

小结

第三章 上世纪六十年代前期中国建筑声学的稳步发展(1960—1965年)

一、 上世纪六十年代前期建筑声学发展概况

二、 中科院声学所的建立以及其他科研单位开展的建筑声学研究工作

三、 高等院校开展的建筑声学研究与人才培养工作

小结

第四章 “文革”期间中国建筑声学的曲折发展(1966-1978年)

一、 “文革”时期建筑声学发展概况

二、 科研单位及高等院校开展的建筑声学研究

三、 微穿孔板吸声结构理论的提出及其重要意义

四、 取得重要成就的杭州剧院音质设计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资深建筑声学专家王季卿教授访谈录

致谢

展开▼

摘要

本文在深入发掘、收集以及整理原始史料和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对中国建筑声学1926-1978年的发展历程进行了较为全面系统的研究,力图从整体上理清其发展的基本脉络,并较为客观地反映其在相应历史阶段的发展状况和基本特点。
   本文要点如下:
   1、着重阐明中科院电子学研究所、中科院声学研究所、建研院物理所声学研究室、北京市建研院声学研究室、广电设计研究院声学所、同济大学声学研究所、清华大学建筑系等重要建筑声学研究机构的创建过程,及其开展的建筑声学研究工作和取得的重要科研成就。并阐述了这些建筑声学研究单位之间的相互联系与影响。
   2、阐述了同济大学、清华大学等高校开展的建筑声学研究工作,以及专业建筑声学人才的培养等情况。并对建筑物理学会的成立,重要建筑声学会议的召开,以及具有代表性的建筑声学书籍的出版都做了详细补充,以便较为全面地反映中国建筑声学的整体发展状况。
   3、侧重阐述了叶企孙、马大猷、魏荣爵、王成武、吴大胜、章启馥、王季卿、项端祈等具有代表性的老一辈科学家在中国建筑声学领域所做出的重要科研成果和价值地位,以及对中国建筑声学整体发展所起的重要推动作用。作为中国早期建筑声学研究的拓荒者,他们在国内薄弱的声学基础上,填补了建筑声学这一重要的空白研究领域。
   4、阐明中国建筑声学在声学设计方面取得的主要进展,重点以具有代表性的人民大会堂、杭州剧院等音质设计工程为例证。根据参与声学设计的研究人员规模,以及最终取得的良好效果,以此说明这些声学设计工程对中国建筑声学发展起到的推动作用,进一步补充说明中国建筑声学发展取得的阶段性成就。
   5、重点分析“十二年科技规划”(草案)声学部分和1963-1972年科学技术发展规划(草案)声学部分中涉及建筑声学发展规划的内容,由此分析建筑声学科技规划的制订,对于中国建筑声学发展所起的重要影响与直接的推动作用。
   6、在梳理中国建筑声学于1926-1978年整体发展过程的基础上,系统总结在此期间中国建筑声学发展所呈现出的阶段性特点,及其主要成因。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