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动机性访谈及阶段性干预对COPD住院病人抑郁情绪的影响
【6h】

动机性访谈及阶段性干预对COPD住院病人抑郁情绪的影响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声明

第一章前言

1.1研究背景及意义

1.2理论框架

1.3研究目的

1.4本研究特色与创新之处

第二章研究对象与方法

2.1研究设计

2.2研究对象

2.3伦理原则

2.4测查方法

2.5测查工具

2.6心理干预材料和方法

2.7研究流程

2.8质量控制

2.9资料分析

第三章结果

3.1病例的流失情况

3.2研究人群的一般资料

3.3实验组与对照组两组间的均衡性比较

3.4焦虑、抑郁现状及抑郁影响因素

3.5干预对住院COPD患者焦虑抑郁的影响

3.6两组基线测评时各量表得分比较

3.7干预对COPD住院患者应对方式的影响

3.8干预对COPD住院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

3.9干预对COPD住院患者自我效能感的影响

3.10干预对患者幸福感的影响

3.11干预对患者脉搏氧饱和度的影响

3.12干预对情绪管理行为转变阶段的影响

3.13干预对情绪管理、肺康复活动行为转变动机及信心的影响

3.14干预对焦虑抑郁、应对方式、生活质量等的效果

3.15随访对COPD患者情绪障碍、认知行为的进一步影响

3.16 COPD患者对干预措施的反馈和评价

第四章讨论

4.1 COPD住院患者焦虑、抑郁及影响因素分析

4.2 MI及TTMI对COPD住院患者的影响

4.3 MI及TTMI对COPD住院患者行为改变阶段、动机、信心的影响

4.4随访对患者情绪障碍及认知行为改变的进一步影响

4.5干预措施效果评价

4.6本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五章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COPD患者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心理策略研究进展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展开▼

摘要

目的:①了解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Pulmonary Disease,COPD)急性发作入院患者焦虑、抑郁现状;②探讨COPD住院患者抑郁的影响因素;③探讨动机性访谈(MI)及阶段性干预(TTMI)对COPD住院患者焦虑、抑郁的影响;④探讨干预对COPD住院患者应对方式、生活质量、自我效能感、主观幸福感、脉搏氧饱和度、行为转变阶段、动机及信心、行为转变决策平衡的影响;⑤从干预及随访后患者尝试情绪管理次数、使用资源的数目、情绪管理的具体方法种类、情绪管理目标变化以及对干预措施的评价这五个方面衡量动机性访谈和阶段性干预对患者情绪障碍、认知行为转变过程的影响,以进一步验证干预效果。 方法:本研究为类实验性研究。抽取湖南省中南大学湘雅医院、湘雅二医院、湘雅三医院、长沙市一医院、长沙市三医院132例因COPD急性发作新入院的患者为实验对象。为避免沾染效应,2008年8月初至12月初收集对照组资料,共82例,2009年1初月至4月初收集实验组资料,共50例。实验组在住院期间除医院常规护理外,给予为期两周的心理干预,包括20分钟的动机性访谈和20分钟的阶段性干预各两次;出院后两周内,每周实施1次为期15分钟的电话随访。对照组仅给予常规护理。在干预前和干预后对两组患者的焦虑、抑郁、应对方式、生活质量、自我效能感、主观幸福感、脉搏氧饱和度、行为转变阶段、动机、信心进行评价,分析干预效果。实验组在随访后进一步评价干预措施对抑郁和行为转变阶段、动机、信心及决策平衡的影响并在干预后评价干预措施对患者情绪障碍、认知行为转变过程的影响以验证干预效果。 结果:1.基线结果显示:119例患者HAD焦虑分量表(HAD-A)得分为7.84±4.14分(0~21分),确定存在焦虑症状者57例,占48%;抑郁分量表(HAD-D)得分为8.80±4.73分(0~19分),确定存在抑郁症状者78例,占66%; CES-D得分为28.25±11.03分(6~49分),检出确定存在抑郁症状者93例,占78.2%;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研究对象“以往抑郁经历”、“自评健康状况变化”、“家庭关怀度”为影响患者抑郁情绪的因素。 2.干预后实验组焦虑(HAD-A)、抑郁(HAD-D、CES-D)得分下降(P<0.05);干预后对照组HAD-A、CES-D抑郁得分下降,显示焦虑、抑郁有所缓解:两组患者抑郁得分(HAD-D、CES-D)、焦虑(HAD-A)得分干预前后差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即经过干预后实验组焦虑、抑郁程度下降的幅度大于对照组。实验组干预后检出的焦虑抑郁阳性率下降,对照组无明显变化。 3.干预后实验组医学应对方式问卷(MCMQ)的面对、回避量表得分显著高于干预前(P<0.05),屈服量表得分显著低于干预前(P=0.001);对照组干预后面对量表得分高于干预前(P<0.05),回避、屈服量表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面对、回避及屈服量表干预前后得分差值(干预后-干预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显示实验组干预后面对、回避得分明显增高、屈服得分明显降低,且幅度大于对照组。 4.对照组干预前后生活质量问卷(CRQ)喘息量表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情感、疲劳、控制得分干预前后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干预后CRQ各分量表的得分均高于干预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对两组干预前后得分差值进行比较,结果提示实验组干预后喘息得分增加幅度同对照组没有明显区别,其他量表得分增加幅度大于对照组。 5.对照组干预前后自我效能感、主观幸福感、情绪改善信心及肺康复动机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情绪管理各行为转变阶段人数也无显著差异,脉搏氧饱和度、情绪管理动机及疾病好转信心得分增高(P<0.05);实验组情绪管理各行为转变阶段中,尚未考虑阶段人数减少,认真考虑、积极准备、采取行动阶段的人数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以上各指标得分干预后大于干预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干预前后差值比较,除疾病好转信心(P=0.114)得分干预前后差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外,其各指标实验组得分增加幅度大于对照组(P<0.05)。 6.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表明,焦虑、抑郁、应对方式、生活质量、自我效能感、主观幸福感、情绪管理行为改变动机及信心共14个指标干预主效应有统计学意义(P<0.01),即不考虑时间因素,不同干预水平焦虑、抑郁、应对方式、生活质量、自我效能感、主观幸福感、行为改变动机及信心也不同。除应对方式的面对、回避量表得分(P=0.057)及生活质量量表的喘息量表得分(P=0.551)外,其他指标的时间因素与干预之间存在交互作用(P<0.01),即在第一次测量和第二次测量间,实验组和对照组焦虑、抑郁、应对方式中的屈服、生活质量中的情感、疲劳及控制、自我效能感、主观幸福感、情绪管理的动机及信心随时间变化的幅度不同。交互轮廓图显示干预后,随时间的变化,焦虑、抑郁、应对方式中的屈服得分明显低于对照组,而生活质量(情感、疲劳、控制)、主观幸福感、自我效能感、情绪管理的动机及信心得分明显高于对照组。 7.将实验组干预及随访后抑郁程度及症状、情绪管理和肺康复活动的动机、对情绪改善、疾病好转的信心、行为转变决策平衡、情绪管理的行为转变阶段采用非参数统计中的Wilcoxon符号秩和检验方法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随访后行为转变阶段中认真考虑、积极准备、采取行动阶段的人数增加,行为转变决策平衡中知觉障碍得分降低,知觉利益及其他量表得分增高。配对四格表X2检验(McNemar Test)方法检验显示随访后CES-D检出的抑郁阳性率低于干预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8.随访后患者尝试情绪管理次数、使用资源的数目、情绪管理的具体方法种类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情绪管理目标变化“没有清楚目标”和“继续目前状态”的人数减少,“有机会就试试”和“努力执行”的人数增多。对干预措施的评价,“有些帮助”的人数减少,“适度帮助”、“很有帮助”、“非常有帮助”的总人数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1. COPD住院患者的抑郁情绪与“以往抑郁经历”、“自评健康状况变化”、“家庭关怀度”有关 2.动机性访谈及阶段性干预对COPD住院患者的焦虑、抑郁有一定的缓解作用。 3.干预可以提高患者的应对方式,生活质量中的情感、疲劳、控制部分,自我效能感和主观幸福感。提升情绪管理动机、情绪好转信心和肺康复动机;干预可以增加行为转变决策平衡的知觉利益,减少知觉障碍。 4.动机性访谈和阶段性干预对患者情绪障碍、认知行为转变过程有一定的积极影响。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