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重型颅脑损伤行气管切开患者个性化吸痰深度的探究
【6h】

重型颅脑损伤行气管切开患者个性化吸痰深度的探究

代理获取

目录

摘要

前言

材料与方法

1 主要试验材料及设备

2 方法

结果

1.患者入组时基本情况

2.吸痰对的HR、MAP、SpO2和rSO2影响

3.深部吸痰与浅部吸痰对患者HR、MAP、SpO2和rSO2影响的比较

4.吸痰前咳嗽能力评估结果及深部吸痰和浅部吸痰对两类咳嗽能力的患者各项指标的影响的比较结果

讨论

1.良好的气道护理对重型颅脑损伤行气管切开患者具有重要意义,但该类患者最适吸痰深度尚无统一的护理指南

2.脑组织血氧饱和度(rSO2)监测的意义和方法

3.吸痰对患者HR、MAP、SpO2和rSO2的影响

4.深、浅部吸痰对患者HR、MAP、SpO2和rSO2的影响比较

6.本研究的临床意义、创新点及不足

结论

参考文献

英汉缩略词对照表

致谢

重型颅脑损伤行气管切开患者吸痰方法的研究(综述)

附录

硕士研究生期间发表的论文

声明

展开▼

摘要

目的:本研究针对重型颅脑损伤行气管切开患者,在多模式监护下,采取不同吸痰深度进行气道护理,监测记录患者在吸痰前后心率(heart rate,HR)、平均动脉压(mean arterial pressure,MAP)、脉搏血氧饱和度(pulseoxygen saturation,SpO2)和脑组织血氧饱和度(regional oxygen saturation,rSO2)的变化;按吸痰深度将数据分为深部吸痰组和浅部吸痰组,对比分析不同吸痰深度对该类患者血流动力学影响和血氧代谢改善的差异;以咳嗽反射强、弱将数据分类,分析两类数据中不同吸痰深度的吸痰效果。为重型颅脑损伤行气管切开患者选取血流动力学影响小、血氧代谢改善好的个体化吸痰深度提供依据,可促进精准护理方法的研究。  方法:1.本研究为前瞻性的交叉对照研究,选取2015年5月-2015年12月在西南地区某三甲医院神经外科重症监护室住院治疗的重型颅脑损伤行气管切开患者共38例进行研究。2.患者入组后随即采用不透明信封随机法来确定该患者监测吸痰(本研究将研究过程中需要收集吸痰前后相关指标实时数据的吸痰称为监测吸痰)的吸痰深度及顺序,对所有患者的监测吸痰均从患者气管切开后第二天开始,为期2天,共监测吸痰8次(每天深部吸痰和浅部吸痰各2次),所有监测吸痰均由同一护士执行。3.当患者出现吸痰指征时,及时予患者吸痰操作;每次吸痰均采用密闭式吸痰方法,监测吸痰时均将吸痰负压调节至120 mmHg(1 mmHg=0.133 kPa),吸痰深度按入组时确定的执行。4.在每次监测吸痰前均对患者咳嗽能力进行评估并以此为依据将其分为咳嗽能力好的和咳嗽能力差的两类。5.入组的所有患者均选用HPM-1205A心电监护仪(美国惠普)和MNIR-P100无创脑氧监测仪(重庆名希)进行多模式监护。6.在每位患者入组时收集其性别、年龄、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lasgow coma scale,GCS)等信息;在入组后收集所有患者每次监测吸痰前1min(T1)、吸痰后即刻(T2)、吸痰后1min(T3)、吸痰后3min(T4)、吸痰后5min(T5)及吸痰后10min(T6)六个时间点的HR、MAP、SpO2和rSO2四个指标的实时数据。7.将收集到的吸痰相关数据按吸痰深度分为深部吸痰组和浅部吸痰组两组;对数据进行组内比较,分析吸痰前后HR、MAP、SpO2和rSO2四个指标的变化规律;对数据进行组间各时间点一一对比,分析不同吸痰深度对患者HR、MAP、SpO2和rSO2四个指标影响的差异;所得数据按咳嗽能力分为咳嗽能力好的和咳嗽能力差的两类,分别比较分析深部吸痰和浅部吸痰对两类咳嗽能力不同患者HR、MAP、SpO2和rSO2影响的差异。8.选用统计分析软件SPSS19.0对本研究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所得计量资料的描述均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用Shapiro-Wilks检验检测其正态性,使用ANOVA分析检测数据的方差齐性,当数据为正态或近似正态分布且方差齐时,组内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组间比较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检验水准为α=0.05。  结果:1.按纳入和排除标准本研究最终共入组病例38例,其中男性25(66%)例,女性13(34%)例;本研究对38名患者共计监测吸痰304次,吸痰前咳嗽能力评估结果为:咳嗽能力好的共160次(53%),其中深部吸痰80次(50%),浅部吸痰80(50%);咳嗽能力差的144次(47%),其中深部吸痰72次(50%),浅部吸痰72(50%)。2.深部吸痰组平均HR在T2、T3、T4时较T1时高(p<0.01),在T5、T6时与T1时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平均MAP在T2、T3、T4时较T1时高(p<0.01),在T5时恢复至T1时水平(p>0.05),在T6时降至T1时水平以下(p<0.01);平均SpO2在T2时较T1时低(p<0.01),在T3时SpO2恢复到T1时水平(p>0.05),在T4、T5、T6时高于T1时水平(p<0.01);平均rSO2在T2、T3、T4、T5、T6时均高于T1时水平(p<0.01),其中T4时达到峰值。3.浅部吸痰组平均HR在T2、T3时较T1时高(p<0.01),在T4、 T5时与T1时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T6时降至T1时水平以下(p<0.01);平均MAP在T2、T3时较T1时高(p<0.01),在T4时恢复至T1时水平(p>0.05),在T5、T6时较T1时低(p<0.01);平均SpO2在T2时较T1时低(p<0.01),在T3、T4时SpO2恢复到T1时水平(p>0.05),在T5、T6时高于T1时水平(p<0.05);平均rSO2在T2、、 T3、T4、 T5、T6时均高于T1时水平(p<0.01),其中T4时达到峰值。4.就本研究所有患者而言,深、浅部吸痰组在T1时HR分别为96.78±17.50和96.93±17.56(p>0.05),MAP分别为93.14±15.27和95.75±15.62(p>0.05),SpO2分别为97.27±2.53与97.41±2.20(p>0.05),rSO2分别为73.90±6.08与73.95±5.96(p>0.05),组间具有可比性;在吸痰后10min内深部吸痰组与浅部吸痰组四个指标组间各时间点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5.对于咳嗽能力好的,深、浅部吸痰组在T1时HR、MAP、SpO2和rSO2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在吸痰后10min内深部吸痰组与浅部吸痰组四个指标组间各时间点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6.对于咳嗽能差的,深、浅部吸痰组在T1时HR、MAP、SpO2和rSO2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在吸痰后10min内,深部吸痰组与浅部吸痰组HR和MAP组间各时间点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深部吸痰组与浅部吸痰组SpO2在T2、T3、T4时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T5、T6时深部吸痰组较浅部吸痰组高(p<0.05);深部吸痰组与浅部吸痰组rSO2在T2、T3、T6时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p>0.05),T4、T5时深部吸痰组较浅部吸痰组高(p<0.05)。  结论:1.深部吸痰和浅部吸痰均使患者HR和MAP在一定时间内增高,然后逐渐下降;即吸痰最终可有效缓解患者由于通气障碍造成的,但在吸痰操作时患者高心率、高血压状态会出现刺激性加重,且深部吸痰操作导致的心率、血压刺激性增高持续时间更长。深部吸痰和浅部吸痰均使患者SpO2在一定时间内降低,然后逐渐上升至吸痰前水平以上;即吸痰最终有助于改善由通气障碍造成的患者氧和情况差的状态,但在吸痰操作时患者SpO2会出现刺激性降低。深部吸痰或浅部吸痰后rSO2均呈先增高后降低的变化规律,均在吸痰后3min达到峰值;即吸痰可改善由通气不足导致的患者脑组织氧和情况差的状态。2.对于咳嗽能力好的患者,深部吸痰未表现出比浅部吸痰更好的吸痰效果,且深部吸痰时患者HR、MAP降低到吸痰前水平所需时间较浅部吸痰时长。故本研究认为对此类患者应优先选择浅部吸痰。3.对于咳嗽能力差的患者,深部吸痰较浅部吸痰能更好的改善患者的SpO2和rSO2,故本研推荐此类患者优先选择深部吸痰。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