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坐歌堂”的产生、发展及其功能变迁分析--基于广安区兴平镇的田野调查
【6h】

“坐歌堂”的产生、发展及其功能变迁分析--基于广安区兴平镇的田野调查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意义及创新点

1.2.1研究意义

1.2.2创新点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关于婚姻仪礼内容的研究

1.3.2关于婚姻仪礼社会功能的研究

1.3.3关于婚姻仪礼社会变迁的研究

1.4 相关概念界定

1.5 研究方法

1.6论文结构

2“坐歌堂”婚俗的产生与发展

2.1“坐歌堂”的产生

2.1.1 历史记载

2.1.2 民间传说

2.2“坐歌堂”的发展

2.2.1 少数民族文化下的“坐歌堂”—— 以瑶族为代表

2.2.2 女书文化圈的“坐歌堂”—— 以江永为代表

2.2.3移民文化中的“坐歌堂”—— 以广安为代表

2.3本章小结

3 广安区兴平镇“坐歌堂”的社会功能分析

3.1 兴平镇概貌

3.2“坐歌堂”的程序

3.2.1迎灯

3.2.2讨喜钱

3.2.3坐歌堂

3.2.4扫歌堂

3.3“坐歌堂”的社会功能

3.3.1教化功能

3.3.2规范功能

3.3.3调节功能

3.3.4维系功能

3.3.5符号价值功能

3.4 本章小结

4“坐歌堂”的功能变迁及其原因分析

4.1功能变迁的表现

4.1.1教化功能弱化

4.1.2规范功能弱化

4.1.3调节功能弱化

4.1.4维系功能弱化

4.1.5符号价值功能强化

4.2功能变迁的原因

4.2.1传统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改变

4.2.2婚姻观念的更新

4.2.3家族意识的弱化

4.2.4主体需求的改变

4.3本章小结

5 总结与讨论

5.1总结

5.2讨论

5.2.1“坐歌堂”的发展前景

5.2.2“坐歌堂”与社会融合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展开▼

摘要

本文通过梳理“坐歌堂”婚俗的产生与发展,发现以广安为代表的移民文化中的“坐歌堂”由于长期被人们忽视,致使外界对其知之甚少。为弥补这一缺漏,进一步了解该地区“坐歌堂”婚俗,笔者选取了广安区兴平镇进行田野调查。  “坐歌堂”是女子出嫁前一晚在家中堂屋举行的重要婚姻仪式,它主要分为“迎灯”、“讨喜钱”、“坐歌堂”及“扫歌堂”环节。在兴平镇,人们关注“坐歌堂”除了受到文化习俗的惯性影响外,更受到它自身作为一项社会设置的功能影响,现今“坐歌堂”的社会功能主要有教化功能、规范功能、调节功能、维系功能和符号价值功能。  本文结合功能主义人类学研究理论中的“需要”、“文化”、“功能”,对“坐歌堂”在社会变迁影响下功能发生变化的动态过程进行了深入分析。“坐歌堂”作为兴平镇传统的婚嫁仪礼,其最初依托传统社会结构所形成的传统社会功能(即教化功能、规范功能、调节功能、维系功能),在受到传统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变迁、婚姻观念的更新、家族意识的弱化以及主体需求的改变等因素的影响下而逐渐弱化。与此同时,为满足当前社会群体的需要,“坐歌堂”还衍生出新的社会功能——符号价值功能。这主要是受消费主义文化的浸染,“坐歌堂”逐渐被贴上“历史符号”的标签,仪式趋向商品化,人们更多看中它作为符号的象征意义及附着的经济价值,致使它的符号价值功能有所强化。笔者发现,这种功能的强化是与不健康的文化风气和扭曲的心理需求有关,它并不能使“坐歌堂”得到真正的发展。虽然城镇化、工业化的深入推进,会导致“坐歌堂”的发展前景并不乐观,但因户籍制度与“知客师”的大量健在,所以它并不会在短期消失,而且在这个过程中,“坐歌堂”表现出的时代性和包容性,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社会融合。

著录项

  • 作者

    刘婷婷;

  • 作者单位

    西南财经大学;

  • 授予单位 西南财经大学;
  • 学科 民俗学
  • 授予学位 硕士
  • 导师姓名 韦克难;
  • 年度 2020
  • 页码
  • 总页数
  • 原文格式 PDF
  • 正文语种 chi
  • 中图分类
  • 关键词

    婚姻仪式,婚俗文化,社会功能;

  • 入库时间 2022-08-17 11:23:43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