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终极控制权、两权分离对我国上市公司非效率投资影响的实证研究
【6h】

终极控制权、两权分离对我国上市公司非效率投资影响的实证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封面

声明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目录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选题意义

1.2 相关概念的界定

1.3 研究思路和内容

1.4 研究方法和创新点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终极控股股权方面研究

2.2 企业非效率投资方面研究

2.3 相关文献的评述

小 结

第3章 终极控股股东对企业非效率投资影响的理论分析

3.1 终极控股股东与非效率投资的理论基础

3.2 终极控股股东对非效率投资影响的机理分析

小 结

第4章 我国上市公司股权结构及投资现状分析

4.1 我国上市公司股权结构分析

4.2 我国上市公司非效率投资表现形式及成因分析

小 结

第5章 实证研究

5.1 研究假设

5.2 研究设计

5.3 实证检验及结果分析

5.4 稳健性检验

小 结

第6章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6.1 研究结论

6.2 政策建议

6.3 研究局限性与展望

小 结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展开▼

摘要

投资行为是公司发展和成长的重要基础,它直接影响公司的融资决策和分配政策,间接影响宏观经济的平稳运行。而过度投资和投资不足等非效率投资行为将影响公司的正常发展,导致公司资源的浪费。传统公司治理理论主要是围绕第一类委托代理问题,是建立在股权结构分散的基础之上。然而大量的研究表明,我国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高度集中,并且存在着终极控股股东。一部分上市公司中终极控股股东控制权与现金流权偏离,控股股东以较低的现金流权拥有较大的控制权。这种两权分离现象的存在使得终极控股股东更有能力和动机去侵害中小股东利益攫取控制权私有收益,这就使得我们研究终极控股股东控制权以及控制权与现金流权两权分离对企业非效率投资行为的影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为了考察终极控股股东的控制权和两权分离度对企业非效率投资的影响,本文以代理理论、信息不对称理论等为基础,建立预期投资模型,通过相关性检验、描述性分析、多元回归分析等方法,对我国上市公司数据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上市公司的两权分离度与过度投资呈显著正相关关系,但对投资不足有抑制作用。上市公司的控制权与过度投资和投资不足都显著正相关。另外,本文按照终极股权性质分组发现只有在非国有控股的上市公司,控制权与现金流权的分离度与非效率投资显著正相关;在地方控股上市公司,两权分离度仅与投资过度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对投资不足的影响不显著。而在中央控股的上市公司中,两权分离度对投资不足和过度投资的影响都不显著,对投资不足在一定程度上还有抑制作用,说明两权分离度对上市公司可能还存在一定的保护性机制。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