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舒肝宁对酒精性肝纤维化作用的实验研究
【6h】

舒肝宁对酒精性肝纤维化作用的实验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英文缩略词表

引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2.2 大鼠体重、肝湿重,肝指数

2.3 大鼠血清ALT和AST的活性

2.4 大鼠肝纤维化四项水平

2.5 大鼠肝组织MDA和SOD水平

2.6 肝组织病理学观察

2.7舒肝宁对HSC-T6细胞增殖的影响

2.8 舒肝宁对HSC-T6细胞凋亡的影响

2.9 舒肝宁对HSC-T6细胞collageⅠ及collageⅢ的mRNA转录水平的影响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酒精性肝纤维化发生机制的研究进展

作者简历

致谢

学位论文数据集

展开▼

摘要

目的:研究舒肝宁对酒精性肝纤维化的作用以及其作用机制,为临床应用提供实验依据。  方法:(1)取雄性Wistar大鼠50只,予“酒精—吡唑—玉米油”混合液灌胃(1次/天)复制酒精性肝纤维化大鼠模型;另取同批大鼠10只,予生理盐水灌胃作对照组。16周后将存活的造模大鼠(n=40)随机分成模型组、舒肝宁高、中、低剂量组及安络化纤丸组,每组各8只。对照组、模型组腹腔注射生理盐水5 mL·kg-1,舒肝宁高、中、低剂量组分别腹腔注射舒肝宁注射液4.8 mL·kg-1、2.4 mL·kg-1、1.2 mL·kg-1。安络化纤丸组灌胃安络化纤丸0.75 g·kg-1,各组动物每天给药1次,连续治疗8周。治疗期间,造模动物继续造模给药。末次治疗给药后24 h,各组大鼠心脏取血,分离血清,用微板法检测血清中谷丙转氨酶(ALT)和谷草转氨酶(AST)水平;用化学发光法检测血清中肝纤维化四项指标:血清透明质酸(HA)、层粘连蛋白(LN)、Ⅲ型前胶原(PⅢNP)和Ⅳ型胶原(Ⅳ-C)。取血后处死大鼠,取肝组织,称重,计算肝指数;取一小块肝组织制备成肝组织匀浆,取上清检测丙二醛(MDA)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水平,剩余肝组织固定于10%中性福尔马林中,经脱水、石蜡包埋、切片、行苏木精-伊红(HE)染色和Masson染色,镜下观察肝脏病理学改变及肝纤维化情况。(2)建立大鼠肝星状细胞-T6(HSC-T6)细胞活化的体外模型。采用MTT法观察舒肝宁对HSC-T6细胞增殖的影响,并筛选出合适的药物浓度和作用时间;选择舒肝宁作用浓度为2.5%、1.25%、0.625%作为高、中、低剂量组,与HSC-T6细胞孵育24 h,并设正常对照组(含等体积的培养基),流式细胞仪(FCM)检测不同药物浓度对HSC-T6细胞凋亡的影响;qPCR检测不同药物浓度对HSC-T6细胞Ⅰ和Ⅲ型胶原mRNA表达的影响。  结果:(1)大鼠一般情况:对照组大鼠精神状态较好,活动自如,被毛干净有光泽,饮水进食正常,大小便无异常。造模组大鼠灌胃酒精混合液后初表现为兴奋,后进入嗜睡状态,造模3周后活动逐渐减少,并出现毛色暗淡、发黄、脱毛、竖毛等现象,饮水进食减少,稀便。给予不同剂量的舒肝宁及安络化纤丸治疗后,大鼠精神状态、活动情况、被毛、饮水进食量以及大小便情况均明显改善。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血清ALT、AST水平明显升高(P<0.05orP<0.01),HA、LN、PⅢNP、Ⅳ-C含量显著上升(P<0.05orP<0.01),大鼠体重明显下降(P<0.05),肝指数明显升高(P<0.01),肝组织MDA含量显著上升(P<0.01),SOD含量明显下降(P<0.01);与模型组比较,舒肝宁高、中、低剂量组及安络化纤丸组大鼠血清 ALT、AST水平明显降低(P<0.05orP<0.01),HA、LN、PⅢNP、Ⅳ-C含量明显下降(P<0.05orP<0.01),大鼠体重明显升高(P<0.05),肝指数明显下降(P<0.01),肝组织MDA含量显著下降(P<0.05orP<0.01),SOD含量明显上升(P<0.05orP<0.01);肝组织病理学检测显示:肉眼观察见对照组大鼠肝脏大小适中,在自然光照下呈深红色,表面光滑柔软,边缘锐圆。模型组大鼠肝脏明显肿大,在自然光照下呈暗红色或黄褐色,表面粗糙可见细小结节,质地较脆,边缘发钝。给药组大鼠肝脏稍肿大,在自然光照下呈暗红色,表面稍粗糙,质地中等。HE染色可见,对照组见肝细胞排列整齐,肝小叶结构完整;模型组肝组织脂肪变性,大量肝细胞呈现空泡化,并有点、灶状坏死伴炎细胞浸润,汇管区周围有大量纤维组织沉积,部分肝小叶结构被破坏;各给药组肝组织脂肪变性、肝细胞坏死、炎细胞浸润及汇管区沉积的纤维组织均较模型组有不同程度的减少。Masson可见,肝细胞被染成红色,胶原纤维被染成绿色,对照组汇管区有少许胶原纤维存在,模型组有大量胶原纤维呈绿色沉积在汇管区,破坏了部分肝小叶结构。各给药组绿色胶原纤维分布的范围明显减少,尤以舒肝宁中高剂量组纤维化改善更明显。(2)舒肝宁对 HSC-T6细胞的增殖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而且随着药物浓度的增加和刺激时间的延长,抑制作用更加明显,表现出一定的量效关系及时效关系。FCM检测结果显示,舒肝宁低、中、高剂量组的早期凋亡率及中晚期凋亡率与死亡率均升高,中、高剂量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差意义(P<0.05);qPCR结果显示舒肝宁药物组能够显著抑制HSC-T6细胞Ⅰ和Ⅲ型胶原mRNA的表达,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极具显著性(P<0.01)。  结论:舒肝宁有抗酒精性肝纤维化的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保护肝细胞、减少细胞外基质(ECM)的分泌、抑制脂质过氧化、抑制HSCs活化、诱导HSCs凋亡以及抑制HSCsⅠ和Ⅲ型胶原mRNA的表达有关。

著录项

  • 作者

    潘婷;

  • 作者单位

    贵州医科大学;

  • 授予单位 贵州医科大学;
  • 学科 药理学
  • 授予学位 硕士
  • 导师姓名 李玲;
  • 年度 2017
  • 页码
  • 总页数
  • 原文格式 PDF
  • 正文语种 chi
  • 中图分类
  • 关键词

    舒肝宁,酒精性肝纤维化,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