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抗战时期重庆主流报刊的意识形态博弈——以《新华日报》《中央日报》《新民报》影剧报道为例
【6h】

抗战时期重庆主流报刊的意识形态博弈——以《新华日报》《中央日报》《新民报》影剧报道为例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绪论

一 研究背景与问题提出

二 研究意义与方法

三 文献综述

第一章 抗战中的陪都报界

一 陪都报界的繁荣与分立

二 异彩纷呈的影剧报道

第二章 《大独裁者》:你道我颂它不语

一 《新民报》:跟踪报道·动态取中

二 《新华日报》:集中报道·赞声不绝

三 《中央日报》:选择性失语

第三章 《屈原》: “爆炸”山城

一 《中央日报》:误当“自来水”

二 《新民报》:力赞“民主剧”

三 《新华日报》:智打进攻战

四 剧终·余波不断

第四章 《之子于归》:各抒己见话自意

一 应时创作·友情出演

二 三报说剧·各持姿态

三 拨云见日·因势而为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展开▼

摘要

目前,重庆陪都时期的报刊研究已在学界引起了广泛关注。报刊作为媒介,它不仅呈现了新闻的特性,更为后人全方位地观照、了解历史提供了一面可供参考的镜子。透过这面“镜子”,我们不仅看到了民族的战斗史,更窥见了历史中的“丝丝缕缕”,而本文就意在挖掘这“丝缕”中的微妙。论文基于对重庆陪都时期《新华日报》《中央日报》《新民报》三份不同党派立场报刊的翻阅,立足三报之戏剧电影报道板块,通过细致的文本分析、层层深入,试图找寻这三者之间的某种特殊的关联性。在论文第一步的资料搜集工作中,笔者于三份报刊众多的影剧报道中选取了最具代表性的个案:话剧《屈原》、《之子于归》及卓别林影片《大独裁者》在三份报刊中的报道。通过对三者的比较分析,进一步挖掘出三份背景各异的报刊在影剧报道中的微妙关系——即渗透着战时社会不同党派之间的意识博弈。  论文主要采取以个案研究为主的微观历史研究法,全文共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呈现了陪都报刊的繁荣与分立以及报刊中异彩纷呈的影剧报道;第二部分关注三份报刊对卓别林电影《大独裁者》的差异性报道;第三部分聚焦话剧《屈原》在三报中的报道情况;第四部分再现了三报对话剧《之子于归》的不同姿态。笔者通过细致入微的文本分析和对比性观照考察以及史料的层层挖掘,进而客观全面地还原了彼时陪都影剧界的不同声音和战时社会左中右三方势力的意识形态博弈。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