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我国高技术服务业集聚的经济增长效应研究
【6h】

我国高技术服务业集聚的经济增长效应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文献综述

1.3.1 国外研究综述

1.3.2 国内文献综述

1.4 研究方法与思路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1.5 本文创新点

2 高技术服务业相关概念研究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服务业的概念

2.1.2 高技术产业的概念

2.1.3 现代服务业的概念

2.1.4 高技术服务业的概念

2.2 高技术服务业的内涵

2.2.1 高技术服务业产生的机理

2.2.2 高技术服务业的特征

2.2.3 高技术服务业的范围分类

2.3 高技术服务业发展新模式

2.3.1 产业集聚理论回顾

2.3.2 高技术服务业集聚理论的适用性

3 国内外高技术服务业的现状分析

3.1 国外高技术服务业发展现状分析

3.2 我国部分省市高技术服务业发展现状分析

3.2.1 北京市高技术服务业发展现状

3.2.2 上海市高技术服务业发展现状

3.2.3 重庆市高技术服务业的发展现状

3.3 国内外高技术服务业的比较

3.3.1 高技术服务业外部环境

3.3.2 高技术服务业内部环境

3.3.3 高技术服务业其他方面

4 高技术服务业集聚影响因素分析及集聚度的测量

4.1 高技术服务业集聚影响因素分析

4.1.1 新经济地理因素

4.1.2 物质资本因素

4.1.3 人力资本因素

4.2 高技术服务业集聚度的测量方法

4.2.1 集中度(Concentrion ration of industry)

4.2.2 区位熵(Entropy index)

4.2.3 赫芬达尔-赫希曼指数(Herfindahl-Hirschman index)

4.2.4 空间基尼系数(Space Gini coefficient)

4.2.5 EG指数(EG index)空间集聚指数

4.2.6 DO指数(DO index)

5 中国高技术服务业空间计量模型分析

5.1 模型的理论介绍

5.2 变量选取与数据来源

5.2.1 变量选取

5.2.2 数据来源

5.3 模型构建

5.3.1 空间计量模型

5.3.2 数据的空间相关性检验

5.3.3 空间计量模型设计

5.3.4 空间滞后模型与空间误差模型的检验

5.4 实证检验与结果分析

5.4.1 我国经济增长的空间相关性统计分析

5.4.2 空间计量估计结果及分析

5.5 小结

6 研究结论及政策建议

6.1 研究结论

6.2 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研究生期间科研情况

展开▼

摘要

高技术服务业有着高于一般产业的乘数效应,具有极强的主导带动作用,高效推动着各个国家地区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有利于国民经济的长远发展。目前我国正是加快制造业经济结构优化升级,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时期,由于产业结构的调整常常伴随着经济质的飞跃,这个重大战略机遇使得我国对高技术服务的需求快速增长趋势也明显提升。加之近年来提出的区域经济发展新模式-产业集聚,也愈来愈受到全社会各界的关注。是以研究高技术服务业集聚对我国经济增长的作用以及促进高技术服务业的发展起着重要的支撑作用。  本文首先基于国内外研究文献的回顾,界定了高技术服务业的相关概念、分类以及高技术服务业的发展新模式-集聚;其次运用对比分析法阐述了海外与我国部分省市高技术服务业的发展现状;最后结合高技术服务产业集聚的影响因素分析以及产业集聚度的几种测度方法介绍,并根据目前高技术服务研究内容和方法的空白与不足,引进空间计量模型来分析我国高技术服务业集聚的经济增长效应。空间计量模型通过引入空间权重矩阵,计算全局莫兰指数来反映数据的空间异质性与空间依赖性,在很大的程度上弥补了时间序列数据,横截面数据与普通面板数据模型等经典统计计量模型的的缺陷,从时间和空间的角度出发,对之进行综合研究分析,使得模型估计更加有效。  基于数据可获得性和计量分析考虑,本文采用高技术服务业物质资本集聚度、高技术服务业人力资本集聚度以及高技术服务业就业密度三个指标衡量高技术服务业集聚水平,对我国31个省市2004-2013年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与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的空间面板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结果显示:我国经济增长的空间集聚特征与空间溢出效果明显;高技术服务业物质资本集聚水平的经济增长效应呈弱化之势,高技术服务业人力资本集聚度以及经济开放水平的经济增长效应一直为显著的促进作用,高技术服务业就业密度对经济的促进作用也由弱增强。由此我国须着重增强相邻地区间的交流与合作,互帮互助,和谐发展;并针对分析结果提出了提高我国高技术服务业集聚的对策建议,充分发挥其对我国经济增长的正向促进作用。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