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人血清EPO含量与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所致脑血管痉挛的相关性研究
【6h】

人血清EPO含量与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所致脑血管痉挛的相关性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摘要

前言

材料与方法

1 病例收集

2 研究方法

3 主要实验材料

4 统计学处理

5 变量设置

研究结果

1.一般资料

2.实验组各时间点及对照组EPO、TCD结果及比较

3.不同时间点痉挛组与非痉挛组血清EPO比较

4.血清EPO与血管痉挛程度的关系

讨论

1.EPO的生物学特性

2.血清EPO含量及MOV的动态变化

3.血清EPO含量与血管痉挛的相关性

4.检测血清EPO含量的临床意义

结论

参考文献

中英文缩略词表

致谢

综述 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致脑血管痉挛的治疗研究进展

声明

展开▼

摘要

目的:检测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患者血清中促红细胞生成素(erythropoietin,EPO)的水平及经颅多普勒(transcranial Doppler,TCD)测定大脑中动脉血流速度(middle cerebral artery blood flowvelocity, MCV)的动态变化,分析血清EPO水平与MCV、血管痉挛(cerebral vasospasm,CVS)的关系,为EPO在CVS中的作用机制及治疗提供实验支持,辅助判断自发蛛网膜出血后判断脑血管有无痉挛及其痉挛的程度,以便于早期发现脑血管痉挛,及时的治疗。  方法:1.实验分组:设实验组及对照组。(1)实验组:40例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男女各20例,年龄范围19岁-75岁,平均年龄52.05±13.27岁。①纳入及排除标准:自发性SAH,发病后24 h内收治入院,近二周未服用抗凝药物,近3周无头颅外伤史,签署知情同意书,能够配合检查并完成随访者。无高脂血症、肾功能不全、甲状腺功能减退、糖尿病史,无血液系统疾病病史及长期生活高原地区生活史,排除孕妇及研究人员认为其不适合参加临床研究者。②实验组亚组:按检测时间分为24小时、96小时、1周、2周组,按有无血管痉挛分为痉挛组及非痉挛组。③诊断方法:据病史、体征及头颅CT结果明确蛛网膜下腔出血,CT血管造影(Computed tomographic angiography, CTA)、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对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病因诊断;经TCD诊断脑血管痉挛。④治疗方法:常规给予尼莫地平缓解血管痉挛及扩容等对症支持治疗并在入院1周内行介入栓塞术,术后继续给予钙离子拮抗剂扩血管及对症支持治疗。(2)对照组:23例正常体检者,年龄范围25-77岁,平均年龄51.87±16.58岁。2.实验方法:实验组分别于发病24小时、96小时、1周、2周抽取静脉血并于抽血两小时内行TCD检查,对照组在静息30分钟后抽取静脉血并于抽血两小时内行TCD检查。并采用化学发光法进行血清EPO测定。由有两年以上工作经验及副高以上人员应用TCD测定大脑中动脉血流速度。3.统计学处理:相关数据采用SPSS18.0软件包处理。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应用数据独立样本t检验或者方差分析中SNK法进行分析;发生血管痉挛患者的EPO值与痉挛程度的相关性采用Spearman等级相关性分析进行分析。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1.实验组在发病24小时、96小时、1周、两周的血清EPO值及TCD所测MCV值分别为13.98±8.08miu/L和122.88±23.7cm/L、10.16±6.65miu/L和158.60±37.56cm/L、10.34±6.12miu/L和155.20±38.00cm/L、13.79±8.18miu/L和114.88±18.01cm/L。对照组血清EPO值及TCD所测MCV值分别11.10±6.42miu/L和79.39±12.40cm/L。血清EPO值实验组与对照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实验组中各时间点的MCV值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发病96小时及1周与发病24小时比较,EPO降低、TCD所测MCV值升高,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发病两周与96小时及1周比较,EPO升高、TCD所测MCV值降低,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实验组发病24小时、96小时、1周及2周发生脑血管痉挛的例数分别为26、31、30、16例,不同时间点痉挛组与非痉挛组血清EPO值为9.05±3.50miu/L和23.12±5.81miu/L、7.14±3.75miu/L和20.55±2.48miu/L、7.32±3.40miu/L和19.37±2.04miu/L、7.10±2.91miu/L和18.25±7.49miu/L,痉挛组EPO值均低于非痉挛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在24小时、96小时、1周血清EPO与血管痉挛程度呈负相关,其Spearman系数分别为-0.487、-0.806、-0.564,且P<0.05,有统计学意义。在2周血清EPO值与血管痉挛程度无相关性,Spearman系数为0.017,P>0.05。  结论:1.在SAH后血清EPO水平随着发病时间变化,在发病初期开始下降,在96小时及1周最低,然后至2周上升。在SAH后TCD所测MCV随着发病时间变化,在发病初期开始上升,在96小时及1周最高,然后至2周下降。2.血清EPO水平低的SAH患者较血清EPO水平高患者更容易发生血管痉挛。内源性EPO可能参与了对SAH后CVS抑制。3.SAH患者血清EPO水平与脑血管痉挛程度呈负相关,发生血管痉挛患者EPO水平越低患者血管痉挛程度越重。检测血清EPO量,可用于判断血管有无脑血管痉挛,及其痉挛的程度,以便于我们早期发现脑血管痉挛,及时的治疗。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