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抗感染督导治疗对脓毒症患者预后影响的前瞻性研究
【6h】

抗感染督导治疗对脓毒症患者预后影响的前瞻性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摘要

前言

材料与方法

1 临床资料

2.研究方法

3 研究流程图

4 统计方法

结果

1 两组患者基本资料比较

2 主要观察指标结果的比较

3 其他观察指标比较

讨论

1 主要观察指标

2 其他指标比较

结论

参考文献

英文缩写词表

附录

致谢

严重脓毒症的经验性抗感染治疗 综述

声明

展开▼

摘要

目的:观察抗感染治疗策略对脓毒症患者预后的影响,为临床提供实用、安全、有效的综合抗感染治疗指导。  方法:本研究为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收集2014年4月至2015年1月成都军区总医院重症医学科及呼吸内科住院的脓毒症患者。将收集到的病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督导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的患者进行常规治疗,督导组患者接受抗感染方案的监督指导。其中,督导组抗感染治疗方案应根据下列原则进行监督指导:(1)在需要应用抗菌药物或者是要更换抗菌药物前,应该做病原学相关检查(其中包括痰培养或痰涂片或外周血培养或者其他体液或分泌物的病原学检查);(2)在进行经验性抗感染时,抗菌药物需覆盖常见的病原菌;(3)感染较重的患者在应用抗菌药物时应做到及时、重拳出击、联合广谱抗生素的治疗策略;(4)在病原学检查并明确病原菌之后的24小时内应开始针对病原菌的目标治疗,即降阶梯治疗(De-Escalation Therapy)策略;(5)短疗程治疗策略。对目前抗感染治疗评价为有效的患者,治疗疗程一般为7至10天。对于那些反应差的患者,如遇特殊病原菌感染可延长至10到15天。(6)抗生素循环应用策略。对于那些感染病灶难以祛除或感染情况长时间没有有效控制的患者,抗菌药物在应用一定时候后撤换为其他类别抗菌药物并在使用一定时间后再换回去。一般5至8天要更换一轮。(7)抗感染治疗的效果评价。在患者的病程中记录抗感染治疗后患者的病情症状变化及抗感染疗效评价。主要观察指标:两组患者的细菌清除率、14天死亡率、平均住院时间、抗生素使用强度、平均医疗费用。其他指标:两组患者血心肌酶和心肌标志物、血尿素氮和肌酐、肝脏酶学及胆红素、凝血功能等脏器指标的变化及变化规律。  结果:共纳入符合标准的脓毒症患者50例。督导治疗组26例,对照组24例。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基线特征比较无显著差异(均P>0.05)。督导治疗组患者的细菌清除率(清除、假定清除)和抗感染效果评价(有效)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15例(62%)和25例(96%),18例(69%)和18例(75%),均P<0.05),督导组均优于对照组。其他主要观察指标比较,包括7天/14天死亡率,平均住院时间,抗菌药物使用强度,平均医疗费用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主要脏器指标包括心肌酶及心肌标志物;肝脏酶学及胆红素;血尿素氮及肌酐,凝血功能等比较均未见统计学差异(P>0.05)。但督导组恢复较对照组更平稳迅速。第1,2,3,7天SOFA评分及7天液体入量比较未见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患者降钙素原(PCT)在入院治疗24小时后表现出差异且有统计学意义(P<0.05),督导组下降更明显,间接说明督导治疗组患者的抗感染效果优于对照组,抗感染治疗策略有助于控制脓毒症患者的感染。  结论:抗感染督导治疗可以有效提高脓毒症患者的细菌清除率及抗感染效果,且可能使患者器官功能恢复更快,但尚不能证明可以降低患者死亡率。

著录项

  • 作者

    申贵;

  • 作者单位

    西南医科大学四川医科大学;

  • 授予单位 西南医科大学四川医科大学;
  • 学科 内科学
  • 授予学位 硕士
  • 导师姓名 肖贞良,范贤明;
  • 年度 2015
  • 页码
  • 总页数
  • 原文格式 PDF
  • 正文语种 chi
  • 中图分类
  • 关键词

    脓毒症,抗感染治疗,预后因素;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