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工作场所中企业社交媒体可供性的实证研究
【6h】

工作场所中企业社交媒体可供性的实证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ABSTRACT

Table of Contents

Chapter 1 Overview

Chapter 2 Study 1:How to Build Social Network Ties in Enterprise Social Media?An Affordance Perspective

2.1.1.Motivation

2.1.2.Research Questions and Objectives

2.1.3.Expected Contributions

2.2.Literature Review

2.2.1.Enterprise Social Media

2.2.2.Affordance Theory

2.2.3.Social Network Ties

2.3.Research Framework and Hypotheses

2.3.1.The Effect of Visibility Affordance on Instrumental and Expressive Ties

2.3.2.The Effect of Association Affordance on Instrumental and Expressive Ties

2.3.3.The Effect of Editability Affordance on Instrumental and Expressive Ties

2.3.4.The Effect of Persistence Affordance on Instrumental and Expressive Ties

2.3.5.The Effect of InstrumentaI Ties on In-Role and Innovative Job Performances

2.3.6.The Effort of Expressive Ties on In-Role and Innovative Job Performances

2.4.Research Methodology

2.4.1.Measurement Development

2.4.2.Data Collection

2.5.Data Analysis and Results

2.5.1.Data Analysis Technique

2.5.2.Common Method Bias

2.5.3.Measurement Model

2.5.4.Structural Model

2.5.5.Post Hoc Anlyses

2.6.1.Discussion

2.6.2.Limitations and Suggestions for Future Research

2.6.3.Theoretical Implications

2.6.4.Practical Implications

2.7.Conclusion

Chapter 3 Study 2:Integrating the Bright and Dark Sides of Communication Visibility:The Moderating Role of Regulatory Focus

3.1.Introduction

3.2.Literature Review

3.2.1.Communication Visibility Theory

3.2.2.Knowledge Hiding vs.Knowledge Sharing

3.2.3.Regulatory Focus Theory

3.3.Research Framework and Hypotheses

3.3.1.The Effect of Message Transparency on Knowledge Sharing and Hiding

3.3.2.The Effect of Network Translucence on Knowledge Sharing and Hiding

3.3.3.Moderating Effect of Promotion Focus

3.3.4.Moderating Effect of Prevention Focus

3.3.5.The Effect of Knowledge Sharing on Employee Creativity

3.3.6.The Effect of Knowledge Hiding on Employee Creativity

3.4.Research Methodology

3.4.1.Measurement Development

3.4.2.Data Collection

3.5.Data Analysis and Results

3.5.1.Common Method Bias

3.5.2.Measurement Model

3.5.3.Structural Model

3.6.Discussion and Implications

3.6.1.Discussion

3.6.2.Limitations and Suggestions for Future Research

3.6.3.Theoretical Impfications

3.6.4.Practical Implications

3.7.Conclusion

Chapter 4 Conclusions

References

Acknowledgements

Publications during PhD Study

展开▼

摘要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专注企业社交媒体的使用。企业社交媒体可以为企业管理者带来更多的经济效益。企业社交媒体是由一系列社交媒体工具所组成的数字化平台,主要包括社交网站、微博和维基百科。企业社交媒体通常仅限于企业内部员工使用或者与本企业有业务关系或隶属关系的成员使用。根据麦肯锡的最新报道,社交媒体的有效利用可以提高员工20%-25%的生产力。超过90%的财富500强公司已经全部或者部分采用企业社交媒体技术。因此,学者们和实践者们对企业社交媒体的研究和采用表现出极大的兴趣。
  尽管学者们已经开始探索企业社交媒体在工作场所中如何发挥所用,但是他们没有完全解释企业社交媒体的具体功能是如何在工作场所中影响员工工作绩效的。之前的学者指出企业社交媒体通过提供一些新的社交特性允许员工之间进行互动,而这些新的社交特性很难在早期的一些线上或者线下的情境中获得。因此,最近有学者开始采用“可供性理论”来理论化企业社交媒体的独特功能。“可供性”的原始概念来自生态心理学,即动物不会去感知某个特定的对象是什么,而是关注这个特定的对象可以为它提供什么类型的使用。所以,不同的使用者可能对同一对象有完全不同的感知。信息系统领域的学者们也已经广泛采用这个概念去解释为什么不同的用户可能会以不同的方式使用技术。关注“可供性”这个理论概念不仅可以理论化技术-社交的动态性,而且可以避免只关注技术特性或者社交特性。之前的研究者们提议采用“可供性”的视角可以帮助更好的理解技术如何在企业中发挥。例如,之前的学者提出了四种类型的企业社交媒体可供性,即可视性、可联系性、可编辑性和可持续性,并进一步强调这四种可供性还没有被广泛纳入之前的协同技术,如即时通讯、电子邮件和电话会议。然而,已有的文献中关于企业社交媒体可供性的研究还停留在概念化上,很少有实证研究进行论证。因此,我们对企业社交媒体可供性在工作场所中到底如何发挥作用仍然是未知的。
  现有的采用企业社交媒体可供性视角的研究开始探索企业社交媒体可供性如何能够有助于企业的知识分享和转移。例如,有学者认为企业社交媒体可供性通过支持员工定位专业知识和相关内容来促进知识的分享。之前的学者提出企业社交媒体可供性可以使得员工之间的交流变得可见,从而促进知识的转移。虽然这些关于企业社交媒体可供性的研究提供了很重要的见解,但是这些研究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因为他们忽略了企业社交媒体情境中一个关键的因素—社交网络关系。有学者指出企业社交媒体最相关的好处之一就是增强员工之间建立社交网络关系的能力而不用去面对面交流。之前的学者认为企业社交媒体可供性有助于建立和加强社交网络关系,因为这个技术允许员工之间进行交流,提供身份信息,聚集那些有共同兴趣的同事。但是,企业社交媒体可供性对员工的社交网络关系和他们的工作绩效所发挥的价值却不是十分清楚。
  已有的关于社交网络的研究通常关注的是其结构特点,而很少把注意力放在个体之间的资源流动上。然而,这个是有问题的,因为个体成员想要获得成功必须要动员他们的网络联系取得资源。之前的学者指出把这些资源进行分类的一种方式是通过工具或者情感方面。一方面,工具型关系通常涉及交换工作方面的资源、获取信息、专业的建议和专业知识。另一方面,情感型关系通常涉及提供关爱、友谊和支持。因此,考虑工具型关系和情感型关系可以增强人们对企业社交媒体所引起的社交网络关系变化的理解。然而,之前的研究忽略了在企业社交媒体情境下考虑这两种社交网络关系的潜在影响。
  此外,之前的研究者们提出,企业社交媒体最特别的功能在于其交流可视性。新兴的企业社交媒体的研究一直关注的是交流可视性好的方面。例如,学者们指出交流可视性有很多潜在的好处,比如交流可视性能够促进员工之间的知识分享。然而,近年来,也有学者们质疑大家一致认为的交流可视性是有益的,他们认为交流可视性可能也有不好的一面。虽然现有的关于交流可视性不利影响的实证研究不存在,新兴的研究承认交流可视性可能会导致员工隐藏他们所拥有的一些知识。因此,本论文试图把知识分享和隐藏当作两种可能的机制去解释交流可视性对员工创造力的影响。然而,之前的研究没有同时考虑交流可视性对企业内部员工行为的正向和负向方面的影响。
  之前的文献提出交流可视性好坏的程度取决于个人特征。有学者也呼吁未来的研究去探索企业社交媒体的开放性和透明性、个人特点(特别是调节聚焦)和知识管理行为之间的关系。基于此,本论文打算进一步探索调节聚焦(即促进和防御聚焦)对交流可视性(即信息透明性和网络半透明性)和员工知识管理行为(即知识分享和隐藏)之间关系的影响。从理论上来说,这样做可以为未来企业社交媒体的研究提供一个有趣的研究机会,即探索交流可视性在不同的边界条件下到底是如何发挥作用的。
  本论文主要目的就是解决已有关于企业社交媒体功能的文献出现的一些不足。本论文主要关注以下几个研究问题:第一、企业社交媒体可供性如何影响员工之间的社交网络关系?第二、员工之间的社交网络关系如何进一步影响员工的工作绩效?第三、交流可视性到底是好还是坏?更确切地说,交流可视性到底对谁是好的,而对谁又是不好的?为什么?
  为了解决这些研究问题,本论文进行了两个相关的研究。在第一个研究中,作者通过实证研究探讨了企业社交媒体的四种可供性(即可视性、可联系性、可编辑性和可持续性)如何影响员工之间的社交网络关系(即工具型关系和情感型关系),并最终影响员工的职责内工作绩效和创新工作绩效。通过对266位企业社交媒体用户的问卷调研,作者发现企业社交媒体的可视性、可联系性、可编辑性和可持续性显著提高员工的工具型关系。然而,只有可联系性和可编辑性可以显著提高员工的情感型关系。工具型关系和情感型关系显著提高员工的职责内工作绩效和创新工作绩效。但是,与情感型关系相比较,工具型关系对两种工作绩效有更强的作用。鉴于企业社交媒体最特别的功能在于其可视性,因此,作者在第二个研究中进一步探讨企业社交媒体可视性的特点。基于交流可视性理论,作者研究了企业社交媒体交流可视性的两种特点(即信息透明性和网络半透明性)如何影响员工的知识管理行为(即知识分享和知识隐藏),并最终影响员工的创造力。同时,基于调节聚焦理论,作者进一步分析了促进和防御聚焦如何调节信息透明性和网络半透明性对知识分享和隐藏的影响。从263位企业社交媒体用户收集的数据支持了该模型。结果发现信息透明性对知识分享和隐藏是没有影响的。但是,网络半透明性对知识分享和隐藏有着显著的正向影响。同时,促进聚焦正向调节信息透明性对知识分享的影响,而促进聚焦对网络半透明性和知识分享没有调节作用。此外,防御聚焦负向调节信息透明性对知识隐藏的影响,而正向调节网络半透明性对知识隐藏的影响。知识分享对员工的创造力有着显著的正向影响,而知识隐藏对员工的创造力是没有影响的。
  本论文的理论贡献有:第一、本论文为可供性理论在企业社交媒体情境中的运用提供了新的视角。近期,有研究者发现可供性理论可以有助于深入化理解员工在工作场所中的企业社交媒体使用行为,并在信息系统领域中已经得到了越来越多的普及。然而,大部分的研究仍然处在概念水平,很少有研究是从可供性视角探索企业社交媒体在工作场所中发挥的作用。之前的学者提出了四种类型的企业社交媒体可供性,即可视性、可联系性、可编辑性和可持续性。据作者所知,本论文是第一个实证检测这四种企业社交媒体可供性。本论文的实证结果为之前研究的理论提议提供了初步证据。第二、具体说来,本论文是第一个从实证上整合可供性理论和社交网络理论。之前对社交网络理论的研究考虑的是社交网络能够产生利益从而最终影响员工的工作绩效。但是,从以往的研究中很难去确定这些社交网络是否能够战略性地获得。幸运的是,企业社交媒体的迅速增长为员工管理他们的社交联系提供了空前的机会。企业社交媒体可以引起员工的社交网络的变化。然而,到目前为止,企业社交媒体的具体功能到底是如何影响员工间的社交网络尚未得到实证检验。本论文通过研究企业社交媒体不同方面的可供性到员工的社交网络关系,丰富了我们对社交网络在企业社交媒体情境中发展过程的理解。第三、本论文为社交网络关系在企业社交媒体情境中划分为工具型和情感型两方面提供了理论效度。具体来说,本论文研究结果发现了企业社交媒体可供性的四种类型对工具型和情感型社交网络关系的影响是不同的。此外,研究结果进一步证实了企业社交媒体可供性的不同方面到员工的工作绩效是被工具型和情感型社交网络关系中介的。这一研究结果表明在企业社交媒体情境中,企业社交媒体可供性不足以提高员工的工作绩效,而只有通过工具型和情感型社交网络关系的连接,企业社交媒体可供性才更有可能提高员工的工作绩效。第四、之前关于交流可视性的研究主要是强调它的正向结果。然而,最近有研究者认为研究交流可视性的负向结果也是有必要的。这两个研究学派关于交流可视性到底是有利还是不利未达成一致。本论文同时考虑交流可视性好的一面和坏的一面,从而对之前学者提出的要对交流可视性理论提供一个更为全面的测试做出了回应。本论文证实了只关注交流可视性的一个方面可能掩盖了实际的问题。第五、本论文为知识管理行为在企业社交媒体情境中的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之前关于知识管理行为的研究只关注了知识分享或者知识隐藏。从理论角度而言,同时把知识分享和隐藏看作交流可视性对员工创造力好坏两个方面的机制是重要的。一方面,新兴的研究者们提出交流可视性可能会同时促进或者限制员工在企业里的知识分享。另一方面,个体的知识交流到创造力的影响结果还存在争议。之前的学者解释道,这些矛盾的研究结果可能是由于未区分不同的知识管理行为。此外,本论文也以实证的方法阐明了在同一个理论模型中考虑知识分享和隐藏的有效性。第六、本论文为未来研究交流可视性的边界条件提供了研究机会。虽然之前有研究指出交流可视性到底是好还是坏取决于个人特征,但是,据作者所知,之前的研究却忽略了不同的边界条件对交流可视性到知识管理行为关系的影响。而这样会导致过度简单化理解交流可视性是如何在不同情境下发挥不同的作用。本论文通过整合交流可视性理论和调节聚焦理论证实了交流可视性所起的确切作用是根据特定情境变化的。第七、本论文对调节聚焦理论本身也是有贡献的。尽管现有的文献大部分在组织环境下研究调节聚焦理论,这个理论能否运用到企业社交媒体情境下需要进一步论证。本论文的研究结果发现调节聚焦理论是可以运用到企业社交媒体情境下的,并且促进和防御聚焦对交流可视性发挥作用是有影响的。
  从实践上来说,本论文的研究结论可以指导企业如何更好的提供企业社交媒体不同的可供性来建立员工之间的工具型和情感型社交网络关系,从而提高员工的工作绩效。此外,本论文的研究结果还为管理者如何利用企业社交媒体的交流可视性和员工的调节聚焦特性来提高员工的创造力提供指导和建议。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