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解决信息技术与业务匹配的悖论:信息技术与业务匹配如何促进组织敏捷性?
【6h】

解决信息技术与业务匹配的悖论:信息技术与业务匹配如何促进组织敏捷性?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表目录

图目录

第1章 绪论

1.1 IT匹配的定义

1.2 IT与业务匹配的悖论

1.3 研究现状-IT匹配悖论的解决方案

1.4 现有文献的局限性

1.5 研究内容

1.6 研究问题

1.7 研究路线

1.8 研究创新点

1.9 论文架构

第2章 理论基础和文献综述

2.2.1 资源基础观

2.2.2 资源捆绑理论

2.2.3 二元性理论

2.3 国内外研究进展-IT匹配悖论解决方案

2.4 已有方案评述

第3章 解决IT匹配悖论——战略层面的IT匹配与企业敏捷性的关系

3.1 研究背景

3.2 理论背景概述

3.3 研究模型和假设开发

3.3.1 知识匹配和企业敏捷性:环境动态性的调节作用

3.3.2 环境动态性、知识匹配、社交匹配的三阶互动

3.4 研究方法

3.4.1 研究路线和样本

3.4.2 测度开发

3.4.3 数据收集

3.5 分析和结果

3.5.1 匹配数据整合

3.5.2 研究模型:信度和效度

3.5.3 假设检验

3.6 结果讨论

3.6.1 理论贡献

3.6.2 实践贡献

3.6.3 研究局限

第4章 解决IT匹配悖论——运营层面的IT匹配与企业敏捷性的关系

4.1 研究背景

4.2 理论背景

4.2.1 IT匹配悖论的成因

4.2.2 定义运营层面的IT匹配

4.2.3 运营层面IT匹配二元性与共享能力

4.3 假设开发

4.3.1 运营层面IT匹配二元性和企业敏捷性

4.3.2 员工能力和运营层面IT匹配二元性

4.4 研究方法

4.4.1 样本和数据收集

4.4.2 构念测度

4.5.1 数据分析工具

4.5.2 构念信度和效度

4.5.3 共同方法偏误检验

4.5.4 相关系数和多重共线性检验

4.5.5 结构模型分析

4.6 研究结果讨论

4.6.1 理论贡献

4.6.2 实践贡献

4.6.3 研究局限和未来研究建议

第5章 结语

5.1 研究总结

5.2 理论贡献总结

5.2.1 战略层面IT匹配

5.2.2 运营层面IT匹配

5.3 实践贡献总结

5.4 研究局限和未来研究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其他研究成果

展开▼

摘要

在过去30年内,信息技术与业务匹配,即企业内部信息技术领域和业务领域的匹配程度引起了学界和商界的极大重视。诸多研究发现信息技术与业务匹配能够提高企业的绩效,比如企业盈利能力、生产能力、持续的竞争优势等。但是不断地有研究显示与此截然相反的结果,即信息技术与业务匹配不能给企业带来效益,甚至有时候会降低企业的绩效。学者们认为信息技术与业务的匹配会给企业的流程和管理带来一定程度的僵化和不灵活性,进而使企业丧失快速应对外部机会和威胁的能力。也就是说,信息技术与业务匹配会对企业的敏捷性造成消极的影响,从而抑制企业利用信息技术取得更高的绩效。
  面对以上关于信息技术与业务匹配对企业绩效不一致的发现,近期有研究从匹配这一概念入手,提出采用信息技术与业务匹配的分维度视角来解释过往不一致的发现。分维度视角描述了信息技术与业务匹配概念复杂,因此在讨论其绩效产出时,要区分两个维度,即知识维度和社会维度。知识维度侧重于信息技术战略、架构与业务战略、架构一致或匹配的状态,然而该维度会给企业带来一系列消极的惰性影响,使得企业无力快速识别和应对外界的变动;社会维度则侧重于信息技术和业务两个领域人员之间的共识和社交关系,该维度会给企业带来一系列积极的影响,使得企业通过人员的灵活合作去有效应对外界的变化。
  分维度思想的提出对于解决信息技术与业务匹配的悖论有一定作用,它清楚的将复杂的信息技术与业务匹配这个概念做了区分,并讨论两个维度对企业敏捷性的不同作用。但是它也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分维度思想无法解释为什么信息技术与业务匹配有时候带来积极作用,而有时候带来消极作用。特别是关于信息技术匹配的知识维度,该思想提出和发现知识维度(战略层面)只有负作用,这种发现是与过往文献累积的大量积极发现所相悖的。基于此,该毕业论文期望建立在分维度思想的基础上,进一步解决信息技术与业务匹配的悖论。
  本篇毕业论文的目标是要通过理论和实证数据去解决信息技术与业务匹配的悖论,探究信息技术与业务匹配如何促进组织敏捷性。基于Henderson和Venkatraman(1993)的战略匹配模型(SAM)和分维度思想,该研究探索了信息技术与业务匹配如何在两个不同的层面上影响组织敏捷性,即战略层面和运营层面。在战略层面上,信息技术与业务匹配关注战略形成阶段,它包括知识匹配和高管的社交匹配两个维度。知识匹配是指信息技术战略与业务战略一致的状态;社交匹配是信息技术高管和业务高管对企业信息技术的使命和目标有着共识和相互理解的状态。在运营层面上,信息技术与业务匹配关注战略执行阶段,它包括架构匹配和员工的社交匹配两个维度。架构匹配是指信息技术架构、流程与业务架构、流程的匹配程度;社交匹配是指信息技术部门和业务部门员工的共同语言、理解和互动程度。
  在战略和运营两个层面上,本研究均识别到相应的局限性。首先,在战略层面上,现有研究提出的解决方案将知识层面的信息技术匹配作为非常消极的机制,即知识维度的战略匹配会限制企业的敏捷性。这种看法与过往诸多文献中所发现的知识层面信息技术匹配能够给企业带来积极效益是完全相悖的。所以近期研究开始呼吁学者关注信息技术与业务匹配的积极效应是否存在边界条件。其次,在运营层面上,该研究发现过往研究几乎忽略了这一层面的重要性。即使SAM模型已经提出运营层面的信息技术匹配也关系到企业的运营能力和执行上反映速度,但至今仍未有研究去关注这一层面的重要性。第三,在运营层面上,也鲜少有研究去探索企业该如何做才能实现信息技术与业务在运营上的配合。
  基于此三个文献局限和空缺,我们的研究基于本质问题“信息技术与业务匹配如何促进组织敏捷性”,执行了两个相关研究,在研究一中,论文将重点放在在战略层面,基于文献中信息技术与业务匹配影响边界的空缺,本研究尝试寻找并探究信息技术匹配产生积极影响的边界因素。最后通过148份配对、纵向问卷数据来验证所提出的假设,发现假设均被支持。在研究二中,论文将重点放在运营层面,我们发现过往研究完全忽略了运营层面的信息技术匹配的重要性,以及它对敏捷性带来的可能影响。我们采用了问卷调查的方法验证运营层面信息技术匹配的作用和影响因素。通过119位来自不同企业的部门领导数据,假设得到了支持。
  该毕业论文向信息技术与业务匹配的悖论迈出了谨慎而重要的一步,希望能对今后的研究和管理实践有所借鉴。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