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城市建筑学视角下的长沙市纪念性空间初探
【6h】

城市建筑学视角下的长沙市纪念性空间初探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第 1 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课题研究背景

1.1.2 课题研究意义

1.2 课题研究的现状

1.2.1 城市建筑学相关文献

1.2.2 纪念性空间相关文献

1.2.3 研究现状的小结

1.3 相关概念界定

1.3.1 纪念与纪念性

1.3.2 纪念性建筑

1.3.3 纪念性空间

1.4 本文研究对象和范围界定

1.5研究的视角与方法

1.5.1 研究的视角

1.5.2 研究的方法

1.6研究内容与论文框架

1.6.1 研究的主要内容

1.6.2 研究框架

第 2 章 长沙市纪念性空间的现状分析

2.1.1 长沙传统纪念空间

2.1.2 长沙近现代纪念性空间的产生与发展

2.2 长沙市纪念性空间的分布现状

2.3 长沙市纪念性空间的概况与类型

2.3.1 名人墓

2.3.2 名人祠庙

2.3.3 纪念碑像

2.3.4 名人故居

2.3.5 纪念馆与纪念园

2.3.6 纪念旧址

2.3.7 纪念街巷

2.4 现状问题

( 1) 城市纪念性空间的保护不系统, 没有框架

( 2) 建筑的保护和利用情况混杂

( 3) 高强度的城市开发蚕食了部分城市纪念性空间

( 4) 文化价值的挖掘与展现不够深入

( 5) 存在随意加建改建的现象

( 6) 政府的管理混乱、重视程度不够

2.5 本章小结

第 3 章 城市建筑学视角下长沙市纪念性空间的空间形态特征

3.1 纪念性空间与城市空间

3.1.1 长沙市纪念性空间与城市空间的依附与互构

3.1.2 纪念性空间边界的模糊性

3.2 类型学特征

3.2.1 纪念行为模式特征

3.2.2 纪念性空间的形态特征

3.3 地域性特征

3.3.1 与本地环境的融合

3.3.2 湖南传统建筑形式和符号的借鉴

3.3.3 湖湘文化精神的阐释

3.4 本章小结

第 4章城市建筑学视角下长沙市纪念性空间保护探讨

4.1 长沙市纪念性空间价值

4.1.1 记载史实

4.1.2 反思历史

4.1.3 追求永恒

4.1.4 表达敬仰

4.2 利用 GIS 技术辅助纪念性空间保护

4.2.1 建立长沙市纪念性空间的数据库

4.2.2 空间结构优化,增强纪念性空间之间视线联系

4.2.3 功能的整合,带动整体活力提升

4.3.空间的连续性保护

4.3.1 外部空间形态的连续

4.3.2 室内外空间肌理的连续性保护--空间语言的延续

4.3.3 传统与现代的连续--传统符号和传统技术的应用

4.3.4 具体保护手段--修缮、调和、转化、对比

4.4 本章小结

第 5章城市建筑学视角下长沙市纪念性空间的利用与设计探讨

5.1 精神主题的空间形态营造

5.1.1 崇高感的营造

5.1.2 悲壮感的营造

5.1.3 欢庆感的营造

5.2 纪念性空间的优化处理

5.2.1 空间序列的设计与优化

5.2.2 轴线和流线

5.2.3 庭院及绿化空间

5.2.4 广场空间

5.3 内部空间的转换与塑造

5.3.1 场景再现与展示陈列

5.3.2 空间布局设计--内部流线设计和序列

5.3.3 节点的处理

5.3.4 建筑内部空间的感知与表达

5.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A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研究课题和实践项目

附录 B 长沙市纪念性空间统计表

名人墓

名人故居

名人祠庙

纪念碑像

纪念地与纪念旧址

纪念街巷

附录 C 长沙市纪念性空间调查表

调查表 1

调查表 2

调查表 3

调查表 4

调查表 5

调查表 6

调查表 7

调查表 8

调查表 9

调查表 10

调查表 11

调查表 12

调查表 13

调查表 14

调查表 15

调查表 16

调查表 17

调查表 18

调查表 19

调查表 20

调查表 21

调查表 22

调查表 23

调查表 24

调查表 25

致谢

展开▼

摘要

自古以来,人们通过立碑刻、建庙堂等物质性建造来表达精神和情感的延续与纪念。随着时代的发展城市纪念性空间的空间形态趋于多样化。长沙市作为我国首批历史文化名城之一,自古以来人才辈出,历史遗存众多,文化多样性丰富。长沙市的纪念性空间数量较多、种类丰富且遍布城市各处。伴随着各种纪念行为的广泛开展,在城市内部、近郊、远郊和周边地区,相应的纪念场所也随处可见。但当前长沙市的纪念性空间缺乏精神上的升华,很多历史性纪念性空间存在被不法占用、破坏、拆除等保护不力的现象。  本文针对长沙市纪念性空间进行了调研,整理并测绘了长沙市内保存较为完好的具有代表性的25处城市纪念性空间,自测自绘相关图表150余张,拍摄照片数千张,收集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以城市建筑学为视角,基于城市、建筑和人之间的相互关系,从文脉、形式和功能出发对长沙市纪念性空间进行分析研究,主要有:  从历史文脉的角度出发,分析了长沙市纪念性空间的发展历程。由祭祀人的活动产生了传统纪念性空间,进而产生了以祠庙和陵墓为代表的传统纪念性空间。民国之后,出现了诸如新式纪念碑、纪念碑形墓、纪念公园、纪念雕塑、纪念馆等纪念性建筑和构筑物。经历了城市纪念性空间为政治服务的阶段,到今日纪念性空间繁荣发展。  在空间形态上,阐述了纪念性空间与城市空间的互为依附和构成空间结构体系两种关系。从类型学的角度,由聚集崇拜、仪式崇拜、有序崇拜、分散崇拜等行为模式的不同,从而产生了向心型空间(包括尽端型空间)、引导型空间、院落型空间、多中心空间等不同形态的城市纪念性空间类型。最后,阐述了长沙市纪念性空间形态还受地域性、本土性的影响。  从功能的角度出发,分析了作为城市纪念性空间与城市中宗教空间、城市居住、办公空间、城市交通空间、文化教育空间等的边界不是截然分开的,而是具有模糊性。同时,各个城市纪念性空间之间的边界同样也是模糊的。  在现状调研和分析的过程中,梳理出了长沙市纪念性空间的现状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和研究的基础上,从宏观到微观,从外部到内部对长沙市纪念性空间保护、利用和设计策略进行探讨。保护策略包括宏观上的建立空间数据库、加强视线联系,中观上进行功能整合、加强纪念性空间的连续性,微观上采用修复、修补、调和、转化、对比等手段对建筑进行具体保护和修建。利用与设计策略包括宏观上的空间序列、轴线和流线、庭院绿化空间和广场空间的优化,微观上的展陈空间设计、建筑内部流线和序列的设计、节点的处理对建筑内部空间进行转化和塑造,精神上的感知表达以及崇高感、悲壮感、欢庆感等不同主题的空间形态的营造方法研究。  最终目的是希望能对今后长沙市纪念性空间的保护改建、营造和品质提升等活动提供借鉴和参考。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