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网络互助平台转型为网络相互保险组织可行性研究
【6h】

网络互助平台转型为网络相互保险组织可行性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第 1 章 绪 论

1.1研究背景

1.1.1行业背景

1.1.2 政策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1.3 文献综述

1.3.1 国内相关研究

1.3.2 国外研究

1.3.3 文献评述

1.4 研究内容及结构框架

1.5 创新点及不足

第 2 章 转型的相关理论

2.1平台经济理论

2.1.1 概念界定

2.1.2 平台经济的特征

2.1.3 平台经济在我国的发展现状

2.2 普惠金融理论

2.2.1 概念界定

2.2.2 普惠金融的特征

2.2.3 发展历程

2.3 长尾理论

2.3.1 概念界定

2.3.2 长尾理论的特征

2.4 三种理论同转型的契合

第 3 章 转型的可行性定性分析

3.1 网络互助平台现存的问题

(1)缺乏监管

(2)长期存续问题

(3)公司结构问题

(4)资金运用问题

(5)信任问题

3.2相互保险组织的优势

(1)产品性质

(2)营运稳定性

(3)定价机制

3.3两者的高度趋同性

(1)理念相似

(2)信息披露公开透明

(3)运营模式相似

(4)较低的道德风险

(5)社会效应相似

3.4转型的理论支持

3.5本章小结

第 4 章 转型可行性实证分析

4.1 研究假设及问卷设计

(1)消费者个人属性

(2)消费者对网络的使用情况

(3)消费者对保障产品的认知

(4)对网络保险的认可

(5)政府公信力的影响

(6)对网络相互保险的购买意愿

(7)拒绝接受网络相互保险产品的原因

4.2 问卷回收及信度、效度检验

4.2.1 问卷回收及筛选

4.2.2 信度检验

4.2.3 效度检验

4.3 描述性统计分析

(1) 受访者的个人属性

(2)对保障产品的认知

(3)对网络保险的认可

(4)政府公信力的影响

(5)受访者对网络相互保险产品的购买意愿

4.4 数理统计分析

4.4.1模型的选择

4.4.2 受访者个人属性对购买意愿的影响

4.4.3 保障产品的认知对购买意愿的影响

4.4.4 网络保险的认可对购买意愿的影响

4.4.5 政府公信力对购买意愿的影响

4.4.6 拒绝购买的因素分析

4.5本章小结

第 5 章 关于转型的建议

5.1政府审慎监管并积极宣传

(1)政府应本着创新的角度审慎监管

(2)加大保险宣传力度

5.2 相互组织优化组织架构及售卖流程

(1)优化客户投保体验

(2)良好的专业背景和资金支持

(3)产品多样化

(4)衍生盈利模式

(5)运营情况公开透明

5.3消费者提高保险意识

结 论

参考文献

附 录 消费者对网络相互保险产品购买意愿的调查问卷

致谢

展开▼

摘要

自2011年始,一种依托于互联网平台,类似保险业务的网络互助模式逐渐在我国兴起,其中2018年10月16日推出的“相互保”更是在短时间内达到了上千万的用户体量,该模式虽存在不合规的缺陷,但鉴于其强大的获客能力,仍获得了实务界与理论界的广泛关注。本文旨在立足实际,研究这种“类保险网络互助”合规化途径之一:即转型为网络相互保险组织。这种转型可在保存之前庞大用户体量的同时,以互联网平台作为媒介搭建组织架构,并接受政府的监管,从而成为介于社会保障和商业保险之间新的保障层次,具有完善我国保障格局、惠及民生的重要意义。  本文结合了理论和实证分析,参考现阶段的行业背景及政策背景阐述了转型的现实意义及理论意义,随后基于相关的研究现状,并结合互助平台同相互保险组织的高度趋同性以及平台经济、普惠金融、长尾理论等理论支撑,得出这种转型模式具有较高可行性这一结论。为验证这种转型具有较高群众接受度这一前提,并获取相关影响因素,本文通过调查问卷的形式,对受访者购买网络相互保险产品的意愿加以调查,对调查结果进行了有序逻辑回归,得出结论:超过一半的受访者有购买网络相互保险产品的意愿,而受访者对保障产品的认知、对网购保险的认可、政府的公信力对购买意愿有着明显的正向影响关系。  据此,论文对转型提出初步的建议,政府层面:审慎监管、扩大宣传;保险组织层面:优化投保体验、信息披露透明化、确保资金状况良好等;消费者个人层面:提升保险意识和认知。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