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探讨
【6h】

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探讨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论文说明:答辩委员会

独创性声明和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致谢

引言

第一章问题的提出及研究的意义

1.1问题的提出

1.2研究的意义

第二章隐性教育与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

2.1隐性教育

2.2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

第三章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

3.1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

3.2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意义

第四章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选择

4.1不断加强教育主体的隐性教育意识

4.2改进隐性教育形式

第五章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展望

5.1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更好的结合

5.2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地位更加突出

5.3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方法将不断拓展

结语

注释

参考文献

展开▼

摘要

在高等院校中,如何正确、有效地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这是世界许多国家的教育工作者都在思考的一个问题。我国在以往几十年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比较多的采用了“灌输式”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应该说在不短的时间里取得了不小的成效。但是到了20世纪末,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国外的思想意识、观念形态大量涌入,单纯的“灌输式”思想政治教肓方法,已显单薄和苍白。故此,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体系化、科学化已成当务之急。“隐性教育”是指在教育中通过比较隐蔽的形式,使被教育者无意识间获得某种思想和经验的教育方式。这种教育形式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在我国教育界,很早就有人提出过重视隐性教育的问题,历史上流传的“孟母三迁”的著名故事,从环境熏陶的角度肯定了隐性教育的合理价值,至今仍得到世人的广泛关注和运用。在外国教育界,许多学校也同样十分重视隐性教育对学生思想品德成长的作用。到1970年,美国学者N.V.黑渥勒明确提出了“隐蔽课程”的概念,用以与学校中被纳入教学计划的正规德育课程即“显性课程”相区别。几十年来,这一概念已在世界各地广泛流传,并在教育界产生了深刻影响。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国内外教育理论界有许多关于隐性教育的讨论及研究成果,对于揭示隐性教育的本质、内涵、内容及其意义,提供了极有价值的材料。在未来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必然是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结合,构成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体系。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