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基于自然景观感知提升的山地城市规划策略研究——以重庆市南岸区为例
【6h】

基于自然景观感知提升的山地城市规划策略研究——以重庆市南岸区为例

代理获取

目录

1 绪 论

1.1 研究背景

1.1.1生态文明理念影响城市发展,景观的生态价值受到关注

1.1.2美好人居环境成为时代要求,自然景观发挥积极作用

1.1.3城市发展建设粗放,自然景观的综合感知有待提升

1.1.4山地环境特征消隐,山地城市的空间形象亟需重塑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研究目的

1.2.2研究意义

1.3 相关概念界定

1.3.1自然景观

1.3.2景观感知

1.3.3山地城市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1.4.1研究内容

1.4.2研究方法

1.5 论文研究框架

2 相关理论与实践研究

2.1景观感知理论的发展

2.1.1美学评价主导的景观感知初期研究阶段

2.1.2生态价值引入的景观感知理论形成阶段

2.1.3多向发展的景观感知理论扩充阶段

2.1.4景观感知理论研究小结

2.2景观感知在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体现

2.2.1中国古代诗词文化

2.2.2中华古典园林

2.2.3中国传统“八景”文化

2.3建筑物理学中的人体感知

2.3.1建筑声学

2.3.2建筑光学

2.3.3建筑热环境

2.3.4建筑物理学的人体感知研究对城乡规划的启示

2.4自然景观与城乡规划学科的联系

2.4.1自然景观与城乡生态规划

2.4.2自然景观与城市绿地和景观系统规划

2.4.3自然景观与城市设计

2.5“五感”综合体验的研究与实践

2.6山地城市自然景观的内容与特征

2.6.1山地城市自然景观的内容

2.6.2山地城市自然景观的特征

2.7研究评述与总结

2.7.1景观感知的传统文化性有助于营建“诗意栖居”

2.7.2人体感知在邻近学科的运用为城乡规划学科的发展带来启示

2.7.3自然景观在城乡规划领域的地位提升与角色转变

2.7.4“五感”体验在城乡空间规划设计中的良好应用前景

2.7.5自然景观感知在山地城市规划建设中的适用性

3 山地城市自然景观感知体系构建

3.1山地城市自然景观的构成

3.1.1起伏多变的地形地貌景观

3.1.2纵横棋布的河流水系景观

3.1.3变幻莫测的地理气候景观

3.1.4丰富繁茂的动植物景观

3.1.5立体多样的郊野景观

3.2山地城市自然景观的感知途径

3.2.1视觉感知

3.2.2听觉感知

3.2.3嗅觉感知

3.2.4触觉感知

3.2.5味觉感知

3.3山地城市自然景观感知要素辨识

3.3.1山地自然景观的视觉感知要素

3.3.2山地自然景观的听觉感知要素

3.3.3山地自然景观的嗅觉感知要素

3.3.4山地自然景观的触觉感知要素

3.3.5山地自然景观的味觉感知要素

3.4山地城市自然景观的公众感知偏好调查

3.4.1调查问卷设计

3.4.2调查过程及问卷回收情况

3.4.3公众感知偏好调查结果

3.5山地城市自然景观感知的理想模式

3.5.1观山望水,感知形态丰富的地理环境

3.5.2临风受雨,感知宜人多变的山地气候

3.5.3识花见木,感知繁密丰茂的多维绿境

3.5.4听鸟觉蝉,感知生物多样的盎然生域

3.5.5闻香辨味,感知意蕴深远的山野气息

3.5.6五感协同,感知天人合一的人居环境

3.6 山地城市自然景观的感知空间识别

3.7山地城市自然景观的感知格局特征

3.7.1山地自然景观的感知频度特征

3.7.2山地自然景观的感知分布特征

3.7.3山地自然景观的感知途径特征

3.8本章小结

4 重庆市南岸区自然景观感知格局现状研究

4.1 研究区域概述

4.1.1南岸区基本信息

4.1.2相关规划分析

4.1.3研究范围与调研对象

4.1.4自然景观感知资源挖掘

4.2南岸区自然景观感知现状格局特征

4.2.1南岸区自然景观感知频度特征

4.2.2南岸区自然景观感知分布特征

4.2.3南岸区自然景观感知途径特征

4.3南岸区自然景观感知格局的综合评价

4.3.1自然景观感知要素缺失

4.3.2自然景观感知分布失衡

4.3.3自然景观感知方式局限

4.4南岸区规划建设对自然景观感知格局的影响

4.4.1城市发展对自然景观环境的保护利用不足

4.4.2城市形态对自然景观要素的感知造成干扰

4.4.3空间品质对自然景观感知的途径形成限制

4.5 本章小结

5 重庆市南岸区自然景观感知提升的规划策略

5.1南岸区自然景观感知提升的目标与原则

5.1.1南岸区自然景观感知提升目标

5.1.2南岸区自然景观感知提升原则

5.2基于自然景观感知的规划体系融合策略

5.3基于自然景观感知的资源保护利用策略

5.3.1山体景观环境的保护与利用

5.3.2水体景观环境的保护与利用

5.3.3气候景观环境的保护与利用

5.4基于自然景观感知的系统引导策略

5.4.1建立有机整体的感知空间体系

5.4.2构筑要素凸显的景观感知格局

5.5基于自然景观感知的空间营造策略

5.5.1优化感知空间形态

5.5.2提升感知空间品质

5.6 本章小结

6 结 语

6.1研究的主要结论

6.2研究的创新点

① 将景观感知理论与城乡规划学科相结合,具有一定的理论研究价值

② 构建城市自然景观感知格局,拓展了城市空间环境的表达方式

③ 提出自然景观感知水平提升的规划策略作为技术方法的创新

6.3研究的不足和展望

参考文献

附 录

A. 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B. 公众对山地城市自然景观感知的偏好调查问卷

C. 南岸区自然景观感知格局研究半结构性访谈提纲

D. 学位论文数据集

致 谢

展开▼

摘要

在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城市建设对自然资源的保护与利用愈发重视。我国在快速城镇化的发展阶段,出现了城市建设粗放、环境污染等问题,城市空间的营造忽视了人的体验和感受。山地城市由于建设用地的局促性、生态环境的脆弱性等特征,面临的问题更为突出。“山-水-城”相依的景观格局赋予山地城市独特的空间形态,但城市发展对自然环境的侵蚀与破坏导致山地城市的个性在同质化竞争洪流中逐渐消隐,人们对山地空间形态的认知越来越模糊。本文从人体感知的角度建构山地城市自然景观感知的理论体系,并对典型山地城市建成区域的自然景观感知格局进行研究,结合城乡规划的理论与方法,提出增强山地城市自然景观感知水平的相关规划策略,进而提升山地城市的空间品质,重塑山地城市形象。  本文首先进行基础性研究,通过对景观感知、建筑物理学、城乡规划学、“五感”体验设计、山地自然景观等相关研究和实践的梳理与分析,突出将自然景观感知与山地城市空间规划相结合的重要性、合理性和可行性,并对本文的研究内容进行简要论述。  然后,文章解析了山地城市自然景观系统的构成要素,并对视觉、听觉、嗅觉、触觉、味觉等五种人体感知方式进行深入分析,辨识出五类感官所对应的山地城市自然景观感知要素。结合公众偏好调查与典型案例,归纳出观山望水、临风受雨、识花见木、听鸟觉蝉、闻香辨味以及五感协同等山地城市自然景观感知的理想模式。此外,本章对承载景观感知活动的城市空间进行识别,并将感知频度、感知分布和感知途径三个方面作为自然景观感知格局的基本特征进行阐释,最终建立起山地城市自然景观感知的理论体系。  对典型山地城市建成区域——重庆市南岸区的自然景观感知现状进行研究分析,结合山地城市自然景观感知理论与实际情况,对其自然景观感知的现状格局进行综合评价,辨识出感知要素缺失、感知分布失衡、感知方式局限等三点问题,并分析了城市发展建设对南岸区自然景观感知质量所造成的影响。  最后,文章从城乡规划的体系、技术、方法等层面,针对南岸区自然景观感知格局的特征与不足,提出城市空间规划的优化策略,包括规划体系融合策略、自然景观资源保护利用策略、自然景观感知系统引导策略以及自然景观感知空间营造策略,拓展了自然景观感知在山地城乡规划领域的结合运用。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