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论我国“过劳死”之工伤救济
【6h】

论我国“过劳死”之工伤救济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导论

一、研究意义

二、文献综述

三、研究方法

第一章 “过劳死”法律性质的界定

第一节 “过劳死”的理论概述

一、“过劳死”的内涵

二、“过劳死”的构成要件

第二节 “过劳死”法律性质的司法认定

一、基于《侵权责任法》认定的判例

二、基于《工伤保险条例》认定的判例

三、基于民法上公平原则认定的判例

第三节 “过劳死”法律性质的理论认定

一、学说分歧

二、本文观点

第二章 “过劳死”适用工伤救济的合理性及不足

第一节 工伤救济路径合理性分析

一、工伤保险制度具体内容

二、“过劳死”适用工伤保险制度之优势

第二节 《工伤保险条例》存在立法缺陷

一、工伤概念界定模糊

二、“双工+48小时”认定标准的困惑

三、“三工标准”规定过于苛刻

四、“过劳自杀”情形被排除工伤认定

第三节 立法缺陷导致司法困境

一、“双工+48小时”认定标准存在同案异判

二、“双工+突发疾病”认定标准存在同案异判

三、举证责任划分不明确导致同案异判

第三章 “过劳死”工伤救济制度的完善

第一节 “过劳死”立法之借鉴与尝试

一、日本立法经验

二、美国立法经验

三、国内相关立法尝试

第二节 我国“过劳死”工伤救济之完善

一、将“过劳死”纳入工伤范围

二、完善《工伤保险条例》第15条、第16条

三、构建“过劳死”的认定制度

四、完善“过劳死”的赔偿制度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A

附录B

附录C

展开▼

著录项

  • 作者

    金旭红;

  • 作者单位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 授予单位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 学科 法律硕士(非法学)
  • 授予学位 硕士
  • 导师姓名 吕琳;
  • 年度 2019
  • 页码
  • 总页数
  • 原文格式 PDF
  • 正文语种 chi
  • 中图分类 R87R74;
  • 关键词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