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基于现代名老中医经验的肺痿辨证与方药规律研究
【6h】

基于现代名老中医经验的肺痿辨证与方药规律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封面

声明

目录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资料与方法

1 文献来源

2 文献纳入标准

3 文献排除标准

4 数据库建立

5 质量控制

6 统计方法

结果

1 一般资料

2 西医疾病

3 病因病机

4 证素分布及组合规律

5 症状

6 证候

7 肺痿的方药分析

讨论

1 中医对肺痿的认识

2 现代名老中医对肺痿的理论认识

3 现代名老中医治疗肺痿的方药规律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1 文献综述:肺痿中医证治的发展概况

附录2 在校期间论文和科研情况

展开▼

摘要

目的:通过整理现代名老中医诊治肺痿的文献,建立《现代名老中医诊治肺痿文献研究数据库》,探讨肺痿与西医疾病的关系、证素分布及组合规律以揭示病因病机、症状分布、临床常见证候及其特征,分析名老中医治疗肺痿的方药及配伍规律,为肺痿的临床诊疗提供依据。  方法:基于已建立的《现代名老中医肺病数据库》(1911-2011年)和《期刊中医肺病数据库》(1989-2012年),从中检索出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资料,建立《现代名老中医诊治肺痿文献研究数据库》。采用频数描述、相关分析、聚类分析、因子分析等统计方法,探讨肺痿的病因病机分布、证素分布及组合规律、常见证候及其特征,分析名老中医治疗肺痿的方药配伍规律。  结果:建立了《现代名老中医诊治肺痿文献研究数据库》,共计数据412条。其中西医病名189条、病因174条、病机244条、证候256条、中药313条(含177味中药)、方剂161条(含74首方剂)。研究结果如下:  1、肺痿与西医疾病的关系  筛选出具有明确西医诊断的文献189条,包含西医疾病8种,以间质性肺疾病(42.3%)最为常见,其次为肺不张、肺炎、原发性支气管肺癌、支气管扩张症、肺结核、慢性支气管炎和气胸。  2、病因病机分布  病因的文献174条,包含病因13种,其中外因6种,以热邪(19.0%)、外感(10.9%)、燥邪(9.2%)、寒邪(5.2%)常见;内因5种,以内伤(40.2%)、体虚(37.4%)、痰邪(13.2%)常见;不内外因2种,分别是电离辐射(5.2%)和误治(2.9%)。  病机描述的文献有244条,共35种病机,其中频率≥3%的有17种,即:气阴两虚(13.9%)、痰热壅肺(9.8%)、表虚(9.0%)、热盛津伤(8.2%)、肺络痹阻(7.8%)、气虚(6.6%)、肺胃阴虚(6.1%)、肺阴虚(5.7%)、本虚标实(5.3%)、肺脾气虚(4.5%)、肺失宣肃(4.5%)、阴虚火旺(4.5%)、肺络损伤(4.1%)、肺气虚(4.1%)、肺燥津伤(4.1%)、痰浊阻肺(3.7%)、阳虚(3.3%)。  3、证素分布与组合规律  病性证素有12个,病位证素有6个。病性证素以阴虚(48.0%)、气虚(30.9%)、痰(21.1%)、热(18.8%)、阳虚(16.0%)出现频率较高。病位证素以肺(91.4%)为主,涉及表、肾、脾、胃、心。证素组合形式较为常见的为三证素或两证素组合,其构成比分别为53.7%和34.8%。在三证素组合形式中气虚+阴虚+肺、痰+热+肺、阴虚+肺+胃、痰+血瘀+肺、阴虚+肺+肾、气虚+肺+脾等类型出现比率较高,其中两病性证素的组合以气虚+阴虚、痰+热、痰+血瘀的组合形式出现频次较高,构成比均在10%以上,其病位都在肺。两证素组合形式中阴虚+肺、气虚+肺出现比率较高。单一病性证素出现频次较高的依次为阴虚、气虚、阳虚,构成比均高于10%。阴虚的主要病位在肺、胃、肾,气虚主要病位在肺、脾、胃、肾,阳虚主要病位在肺、肾、心、脾。  4、症状分布  提取症状88个,频率≥10%的症状依次为咳嗽、咳痰、气短、喘息、喘促、胸闷、自汗、口干、乏力;频率≥10%的舌苔脉象有脉细、脉数、舌质红、白苔、薄苔、脉虚、紫暗舌、黄苔。  5、证候分布及其特征  5.1、常见证候  证候的文献256条,包括证候25种。根据证候频数描述结合症状的因子分析与聚类分析结果,筛选出肺痿临床常见证候有6种,分别为:肺气阴两虚证、肺阴虚证、痰热壅肺证、肺气虚证、阴虚肺燥证和痰瘀阻肺证。  5.2常见证候的临床特征:  5.2.1、肺气阴两虚证:①主症:咳痰、气短、五心烦热、自汗、盗汗、脉细、弱;②次症:咳嗽、烦躁、咳血、乏力、舌质红、脉数。  5.2.2、肺阴虚证:①主症:咳嗽、咳吐涎沫、口干、口渴、舌质红、脉虚、数;②次症:咳痰、咽干、少苔、脉细。  5.2.3、痰热壅肺证:①主症:咳嗽、咳痰、黄苔、脉滑;②次症:脉数、脉细。  5.2.4、肺气虚证:①主症:咳嗽、自汗、神疲、乏力;②次症:咳痰、气短、食少、淡白舌。  5.2.5、肺胃阴虚证:①主症:咳痰、痰少、潮热、消瘦、面色萎黄、脉数;②次症:咳嗽、咳血、胸痛、脉细。  5.2.6、痰瘀阻肺证:①主症:喘息、胸闷、痰白、腻苔、紫暗舌、脉细;②次症:咳嗽、咳痰、痰多、喘促、纳呆、舌质红、脉数。  6、方药分析  6.1、病-方-药规律  6.1.1、肺痿常用方剂:有明确方名的文献共386条,其中使用经方、时方治疗的文献共161条,共计方剂74首,其余为自拟方,自拟方未列入统计。常用方剂依次为:麦门冬汤(13.7%)、甘草干姜汤(11.8%)、玉屏风散(11.2%)、清燥救肺汤(5.0%)、真武汤(5.0%)、炙甘草汤(5.0%)。  6.1.2、肺痿常用药物:有明确中药名称的数据为313条,共计中药177味。频次较高药物的依次为甘草(58.5%)、麦冬(41.5%)、苦杏仁(37.1%)、黄芪(33.5%)、南沙参(31.3%)、川贝母(28.1%)、白术(24.9%)、茯苓(24.9%)、半夏(23.3%)、紫菀(23.0%)、当归(20.4%)、党参(17.6%)、瓜蒌(17.6%)、桔梗(17.3%)、五味子(16.0%)、桑白皮(15.7%)、天冬(15.7%)。将名老中医治疗肺痿所用中药按其主治功能分类统计共计为17类,其中频次较高的依次为补益药(38.1%)、化痰止咳平喘药(22.6%)、清热药(11.5%)。  6.2、症状-药物规律  6.2.1、针对肺痿常见症状的所使用的常用中药  咳嗽:①紫菀、半夏、黄芪;②川贝母、茯苓、南沙参;③苦杏仁、麦冬、甘草。  咳痰:①川贝母、紫菀;②半夏、南沙参、茯苓;③苦杏仁、麦冬、甘草。  气短:①黄芪、茯苓、白术、甘草;②瓜蒌、桔梗、丹参、南沙参、苦杏仁、麦冬。  喘息:①黄芪、甘草;②白术、川芎、丹参、麦冬。  喘促:①党参、黄芪、白术、茯苓、半夏、甘草;②苦杏仁、紫菀、麦冬、天冬、南沙参、生地黄。  胸闷:①丹参、茯苓、白术、麦冬;②瓜蒌、桔梗、五味子、百合、太子参、南沙参;③黄芪。  自汗:①麻黄根、牡蛎、浮小麦;②黄芪、白术、防风。  口干:①麦冬、南沙参、甘草;②桔梗、半夏、苦杏仁、党参、黄芪、黄芩、生地黄。  乏力:①黄芪、白术、麦冬、甘草;②苦杏仁、半夏、五味子、茯苓、丹参。  6.2.2、症状与药物间典型相关分析  第一对典型相关变量:症状自汗与药物防风、浮小麦、黄芪、牡蛎。  第二对典型相关变量:症状气短、喘息、胸闷、心悸与药物百合、丹参、葶苈子、太子参。  第三对典型相关变量:症状咳嗽、咳痰、神疲与药物苦杏仁、化橘红、甘草、大枣、黄芪)。  第四对典型相关变量:症状喘促、喘息与药物川贝母、川芎。  第五对典型相关变量:症状咳嗽、喘促、口干、纳呆、心悸与药物半夏、化橘红、麦冬、南沙参、黄芩、石膏、当归。  第六对典型相关变量:症状气短、口干、盗汗、发热与药物黄芪、桔梗、半夏、瓜蒌皮、黄芩、麦冬、熟地黄。  6.3、证-方-药规律  常见证候的常见方剂和常用中药结果如下:  6.3.1、肺气阴两虚证:麦门冬汤、炙甘草汤;麦冬、甘草、半夏。  6.3.2、肺阴虚证:麦门冬汤;麦冬、甘草、南沙参、半夏、贝母、川贝母。  6.3.3、痰热壅肺证:千金苇茎汤;苦杏仁、川贝母、甘草、半夏、茯苓、化橘红、桔梗、南沙参。  6.3.4、肺气虚证:独参汤;黄芪、白术。  6.3.5、肺胃阴虚证:自拟方;茯苓、甘草、川贝母、南沙参、薏苡仁、枇杷叶、海蛤壳、麦冬、陈皮、桑白皮、紫菀、阿胶、百合、半夏、地骨皮、化橘红、五味子。  6.3.6、痰瘀阻肺证:香附旋覆花汤;半夏、党参、红花。  结论:通过整理现代名老中医诊治肺痿的文献,总结出现代名老中医诊治肺痿的学术思想及临床经验如下:  1、肺痿可见于西医的间质性肺疾病、肺不张、肺炎、原发性支气管肺癌、支气管扩张症、肺结核、慢性支气管炎和气胸,以间质性肺疾病最常见。  2、肺痿的病因主要是内伤、体虚;病机以气阴两虚、痰热壅肺常见。  3、肺痿的病位证素以肺为主,病性证素以阴虚、气虚、痰、热为主。肺痿的证素组合形式以三证素、两证素组合为主,其中以气虚+阴虚+肺形式出现频率最高。  4、肺痿临床常见证候有6种,分别是肺气阴两虚证、肺阴虚证、痰热壅肺证、肺气虚证、肺胃阴虚证和痰瘀阻肺证。  5、肺痿常用方剂有麦门冬汤、甘草干姜汤、玉屏风散。常用药物类别为补益药和止咳化痰平喘药,常用药物有麦冬、苦杏仁、黄芪、南沙参、甘草。

著录项

  • 作者

    马锦地;

  • 作者单位

    河南中医药大学河南中医学院;

  • 授予单位 河南中医药大学河南中医学院;
  • 学科 中医内科学
  • 授予学位 硕士
  • 导师姓名 李建生,王至婉,余学庆,李庆磊;
  • 年度 2015
  • 页码
  • 总页数
  • 原文格式 PDF
  • 正文语种 chi
  • 中图分类
  • 关键词

    中医经验,肺痿辨证,病因病机,配伍规律,临床诊疗;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