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现代汉语虚拟位移表达研究
【6h】

现代汉语虚拟位移表达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第一章 绪论

1.1.1研究缘起

1.1.2研究意义

1.2文献综述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研究范围及任务

1.4研究方法和语料来源

二、语料来源

第二章 现代汉语虚拟位移的类型

2.1虚拟位移的理论框架

2.2虚拟位移的分类

2.2.1散射型

2.2.2模式路径型

2.2.3 相对框架型

2.2.4显现路径型

2.2.5 接近路径型

2.2.6共同延展路径型

2.3小结

第三章 现代汉语虚拟位移的概念要素分析

3.1.1虚拟位移主体的分类及组合方式

3.1.2位移主体的空间维度及语义特征

3.1.3位移主体要素小结

3.2现代汉语虚拟位移的位移要素分析

3.2.1位移要素的基本编码形式

3.2.2路径动词的编码形式

3.2.3方式动词的编码形式

3.3现代汉语虚拟位移的路径要素分析

3.3.2现代汉语虚拟位移路径要素的编码方式

3.4现代汉语虚拟位移的方式要素分析

3.4.1方式的概念

3.4.2方式要素的限制性

3.4.3方式要素的编码方式

3.5个结

每四章 表示现代汉语虚拟位移的句法形式

4.1.1 NP1+路径动词+取向动词+(NP2)

4.1.2 NP1+方式动词+趋向动词+(NP2)

4.2 NP1+VA+NP2

4.3 NP1+(“把+NP3”)+V+介词+NP2

4.3.1 NP1+‘把+NP3’+V+介词+NP2

4.3.2 NP1+V+介词+NP2

4.4 NP1+静态动词+数量结构

4.5 NP1+介词+NP2+V+(趋向动词)

4.5.1 NP1+介词+NP2+V+趋向动词

4.5.2 NP1+介词+NP2+V

4.6 NP1+VP1+ (NP2)+而+VP2

4.6.1 NP1+VP1+而+VP2

4.6.2 NP1+VP1+NP2+而+VP2

4.7 NP1+V+着+NP2

4.8小结

第五章 现代汉语虚拟位移表达的生成机制

5.1产生虚拟位移的认知心理机制

5.2生成虚拟位移的基本认知模式

5.2.1隐喻

5.2.2转喻

5.3观察视角与虚拟位移的建构

5.3.1视觉主体在实际空间中建构的虚拟位移

5.3.2视觉主体在虚拟空间中建构的虚拟位移

5.4小结

第六章 结语

6.1结论

6.2文章的创新

6.3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展开▼

著录项

  • 作者

    陈碧泓;

  • 作者单位

    吉林大学;

  • 授予单位 吉林大学;
  • 学科 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 授予学位 博士
  • 导师姓名 禹平;
  • 年度 2020
  • 页码
  • 总页数
  • 原文格式 PDF
  • 正文语种 chi
  • 中图分类
  • 关键词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