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第四纪构造活动背景下的关洲地区全新世以来环境演变和人类活动
【6h】

第四纪构造活动背景下的关洲地区全新世以来环境演变和人类活动

代理获取

目录

第一个书签之前

展开▼

摘要

进入21世纪,全球环境变化时刻影响着人类的生存环境,对过去环境演变机理的研究有利于人们更好地协调现在及未来的人地关系。中华文化发祥地之一的长江中游地区,在先秦及历史时期以来洪涝灾害频繁。第四纪构造运动背景下的长江流域的关洲河段的演变及其洪涝灾害对古代先民的活动产生了重要影响,因而对其进行研究不仅有助于了解过去的环境变化,也对进一步研讨长江中游文明的演变乃至当代经济及生态建设奠定基础。  本文以湖北枝城关洲遗址为研究对象,通过对该遗址地层较高时间分辨率沉积物粒度、磁化率、地球化学元素等指标的测定和分析研究,揭示了关洲遗址地层所记录到的洪水事件及当时的人类活动,再结合考古地层学的沉积学特征和相关文献资料的梳理,初步探讨了明清时代及其之前关洲河段的河道演变情况。并得出以下四个基本研究结果:  ①关洲河段的河道曾经历过多次演变,其中的江心洲,在长时间的长江水流的冲击和古洪水的影响下,在明清时期,位置发生迁移变化,甚至消失殆尽。正因为由于江心洲的存在及其变化,关洲河段形成双股分汊道河型,主流道偏向南岸,而北岸大部分发育边滩,形成“南江北沱”的态势。②由于江心洲位置的移动,其早期关洲原属于边滩沉积,当与江岸相连时,人类开始聚居此地,出现城背溪文化,至该文化的后期阶段因受洪水的影响,关洲逐渐向北移动,文化出现了低潮现象,随之人类活动的强度也发生变化。至明清期间,长江流域发生过的多期洪水不断塑造着河道的演变形态。③城背溪文化时期的中晚期,大约在距今7760 aBP期间,地层的粒径大小在垂向交替变化明显,粗细粉砂交互成层,表明多期洪水在当时发生。④磁化率和地球化学记录表明城背溪文化早期和大溪文化的中晚期人类活动较强,考古文化发达,但是在城背溪文化中晚期和大溪文化早期由于受到洪水的影响,出现文化低潮现象,人类活动强度减弱。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