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记忆重构——北京市通州区乡村民俗文化景观研究
【6h】

记忆重构——北京市通州区乡村民俗文化景观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社会背景

1.1.2专业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关于记忆的研究

1.2.2国内有关记忆的研究

1.2.3国外民俗文化景观相关研究

1.2.4国内民俗文化景观相关研究

1.3 研究目的、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范围内容、创新点

1.4.1研究范围

1.4.2创新点

1.5 研究方法与研究框架

1.5.1研究方法

1.5.2研究框架

第2章 理论研究

2.1 记忆概念

2.1.1 记忆的涵义

2.1.2记忆载体

2.1.2 记忆的特征

2.2 记忆重构理论研究

2.3文化景观影响人记忆重构的要素

2.3.1视觉

2.3.2.触觉

2.3.3 听觉

2.3.4 味觉和嗅觉

2.3.5 感官糅合

2.4 民俗文化概念

2.5 民俗文化景观概念

2.6民俗文化景观与记忆重构相关性辨析

2.7本章小结

第3章 北京市通州区乡村文化民俗文化景观概况

3.1 北京市通州区概况

3.1.1“一京二卫三通州”的区位优势

3.1.2 “首都行政副中心” 政策优势

3.1.3“漕运通济”的悠久历史底蕴

3.1.4 “三河三路,运河蜿蜒”的自然优势

3.2通州区乡村文化景观概况

3.2.1 贯穿古今的运河漕运文化底蕴

3.2.2广泛深厚的文学艺术基础

3.2.3 传统淳朴的农事文化根基

3.2.4 现代融入的创意艺术文化

3.3通州区乡村民俗文化的基本特征

3.3.1城乡一体导致民俗文化融合

3.3.2以运河文化为根基的地域性

3.3.3传统与现代民俗相包容

3.5本章小结

第4章 通州区乡村记忆体系研究

4.1 通州区乡村记忆构成要素概述

4.1.1 通州区民俗文化记忆要素分类

4.1.2 民俗文化记忆体系概述

4.1.3 乡村民俗记忆体系内在联系

4.2 通州区乡村民俗文化景观记忆主体

4.2.1人群构成

4.2.2年龄构成

4.2.3群体诉求

4.2.4情感诉求

4.3通州区乡村民俗文化景观记忆载体

4.3.1 物质民俗载体

4.3.2 社会民俗载体

4.3.3 口承语言民俗载体

4.3.4 精神民俗载体

4.4时间要素

4.4.1 时间标尺

4.4.2 时间轴

4.5 通州区文化景观建设中对记忆重构的不利因素

4.5.1 人口结构变动,记忆主体趋向老龄化

4.5.2城市扩张建设导致文化断裂、记忆残缺

4.5.3记忆媒介传播偏差导致记忆的扭曲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乡村民俗文化景观记忆重构策略研究

5.1 记忆重构路径

5.1.1社会层面——政府主导进行政策支持

5.1.2设计机构、开发机构与乡村基层等团体的有力作为

5.1.3村民自治作为各机构个人共建共享

5.2 记忆重构的民俗文化景观塑造方法

5.2.1符合主体需求进行人性化构建

5.2.2运河记忆赋予载体合理呈现

5.2.3 构建空间叙事阐释文脉

5.2.4遵循记忆规律活态建设

5.3本章小结

第6章 总结

6.1结论

6.1.1丰富的民俗资源赋予通州区文化景观建设内涵

6.1.2 不同类型民俗文化景观构建对于记忆构成各具特色

6.1.3 民俗文化景观的营造利于挽救失忆危机

6.1.4 民俗文化景观对于记忆构建是动态持续过程

6.2不足

6.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北京市通州区乡村记忆调查问卷

附录2 通州区代表性非物质文化景观记忆载体(作者整理)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展开▼

著录项

  • 作者

    黄磊;

  • 作者单位

    天津大学;

  • 授予单位 天津大学;
  • 学科 设计学
  • 授予学位 硕士
  • 导师姓名 郝卫国;
  • 年度 2018
  • 页码
  • 总页数
  • 原文格式 PDF
  • 正文语种 chi
  • 中图分类 风俗习惯;
  • 关键词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