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个人消费信贷供需主体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以四川省为例
【6h】

个人消费信贷供需主体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以四川省为例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1.绪论

1.1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1.1.1研究的背景

1.1.2研究的意义

1.2国内外文献综述

1.2.1国外相关文献综述

1.2.2国内相关文献综述

1.3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1.3.1研究的内容

1.3.2研究的方法

1.4论文的难点与可能的创新之处

2.相关理论基础及个人消费信贷概述

2.1消费信贷的理论基础

2.1.1消费信贷需求主体相关理论

2.1.2消费信贷供给主体相关理论

2.1.3供需均衡分析理论

2.2个人消费信贷概述

2.2.1消费信贷的涵义

2.2.2消费信贷的意义和作用

2.2.3国内个人消费信贷发展现状

3.四川省个人消费信贷的供需主体分析

3.1四川省个人消费信贷的需求主体分析

3.1.1四川省消费信贷需求主体特点

3.1.2四川省个人消费信贷发展的需求方影响因素分析

3.2四川省个人消费信贷的供给主体分析

3.2.1四川省消费信贷供给主体特点

3.2.2四川省个人消费信贷发展的供给方影响因素分析

4.四川省消费信贷供需主体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4.1消费信贷需求主体影响因素分析—基于四川省微观调研数据

4.1.1数据来源与样本基本特征

4.1.2模型和变量的选取

4.1.3实证分析与结果解释

4.2消费信贷供给主体影响因素分析—基于四川省宏观统计数据

4.2.1基本假设及变量选取

4.2.2模型选择与方法介绍

4.2.3实证分析与结果解释

5.对策建议

5.1增强消费者使用消费信贷的积极性

5.1.1普及金融知识,改变居民消费观念

5.1.2保持经济持续增长,提高居民收入水平

5.1.3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解决居民后顾之忧

5.1.4发展农村消费信贷市场,提高农村居民消费需求

5.2提高银行经营消费信贷业务的运行水平

5.2.1提高银行存款规模,完善消费信贷服务体系

5.2.2创新消费信贷的品种,积极发展信用卡市场

5.2.3完善利率定价机制,加强消费信贷风险管理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致谢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

展开▼

摘要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局势及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中国以出口和投资拉动的经济发展结构面临巨大的挑战,尤其是在当前“投资”与“出口”降温的背景下,经济发展的动力已明显不足,为实现中国经济的软着路,必须以消费作为经济发展的新引擎。2014年3月,李克强总理在全国人大会议工作报告上明确强调要增强内需拉动经济的主引擎作用,构建扩大内需的长效机制。而扩大消费需求又是当前扩大内需的战略重点,必须给予重视。消费信贷作为刺激消费需求、完善消费结构的重要手段,它的健康合理发展对提高居民生活水平,发展国民经济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消费信贷是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主要指消费者在支付能力不足的情况下由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为其提供贷款支持以用于购买商品或服务。消费信贷的贷款对象是个体消费者,贷款用途主要用于消费,实质是将远期消费转化为即期消费,其目的是增强社会购买力,提高消费者的消费水平,最终合理安排消费者终身的消费结构。因此,消费信贷既是一种信贷方式,也是一种商品消费方式。自上世纪90年代末消费信贷相关的指导文件正式颁布以来,中国的个人消费信贷已经走过16个年头,起步虽晚,但发展较快。个人消费信贷额1999年仅为1408亿元,2013年末消费信贷规模达到129819亿元,占GDP的比重也从1999年的1.55%增加到2013年的22.13%,可谓突飞猛进,但其也存在消费金融意识薄弱、市场份额小、地区差异大、制度建设落后等诸多的问题,其对经济的带动作用还不明显,对于扩大居民消费需求、提高生活水平的作用还有待进一步挖掘和提高。这就需要更加全面的去分析制约消费信贷发展的原因,采取关键措施推动消费信贷的发展,促进经济的增长。  尽管国内的学者关于消费信贷的理论和实践研究已取得诸多成果,但研究的重点主要集中于消费信贷的宏观经济作用,商业银行消费信贷的风险计量及管理等,而对消费信贷影响因素的研究,一般以研究全国消费信贷或者研究农村消费信贷发展的制约因素为主,且站在需求者的角度分析影响因素居多,从供需两个主体角度全面分析消费信贷影响因素的研究鲜有涉及。本文的写作初衷是想通过微观调研数据和宏观统计数据全面分析消费信贷的影响因素,前者是基于使用消费信贷的意愿,后者是基于实际发生的消费信贷数量,用“意愿+行动”的方式来全面分析问题。使用消费信贷的意愿正是站在需求者的角度,实际发生的消费信贷即金融机构最终提供的消费信贷数量,即站在供给者的角度。需求和供给好比人的“左右手”,双管齐下,才能效用倍增。只有从供给和需求双方寻找可能制约其发展的原因,才能进一步促进消费信贷的发展,推动经济的增长。根据上述思路,笔者将本文分成五个部分。  第一章为绪论。第一节主要阐述本文选题的研究背景和意义。第二节“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对国内外的相关研究文献进行综述,总结并对比了国内外学者对消费信贷研究的重点,指出本文研究的落脚点。第三节介绍本文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第四节对本文写作的难点、不足及可能的创新之处作了简单的梳理。  第二章主要对相关理论的介绍和消费信贷的概述。第一节为消费信贷的理论基础。为保持研究的一致性,本文将消费信贷的理论概括为需求主体相关理论(消费函数理论和跨期消费理论)、供给主体相关理论(预期收入理论和信贷约束理论),并引入了商品市场上的供需均衡理论。第二节消费信贷的概述。对个人消费信贷的涵义及作用进行阐述,总结了国内个人消费信贷的发展特点,如消费信贷规模不断扩大、信贷品种增多、中长期消费贷款占比高、地区及城乡间消费信贷发展差异大等。  第三章是对四川省个人消费信贷供需主体的分析。首先,结合实际调研数据和宏观统计数据,对四川省消费信贷供需主体的现状及特点进行阐述,从居民的收入、支出等方面去了解居民的基本情况,从供给能力、信贷规模等方面去了解银行类金融机构的基本情况。其次,对消费信贷供需主体的影响因素定性分析,将影响消费信贷需求方的因素主要概况为:意识形态、预期收支及交易成本;将影响消费信贷供给方的因素主要概况为:资金来源、信贷成本、信贷风险和宏观经济状况等因素,为下章的实证分析奠定基础。  第四章为实证分析,也是本文的重中之重。四川省个人消费信贷的发展受需求方和供给方共同的影响,而各因素具体是如何影响消费信贷,各因素的影响程度如何,还需要通过实证分析来检验和说明。本文从需求和供给两个方面分别对其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从居民愿不愿意“花明天的钱”及银行实际提供多少贷款两个方面入手,基于微观调研数据和宏观统计数据,用Logit模型和主成分方法分别讨论对居民消费信贷意愿和银行提供消费信贷资金受哪些因素的影响,前者是站在需求者的角度,后者是站在供给者的角度。对居民消费信贷接受意愿的影响因素分析,笔者根据对问卷调研所得数据的分析讨论,选择了两大类共10个因素,一是居民自身及家庭的客观条件:年龄、户口状态、教育水平、家庭收入、家庭支出及信用卡;二是居民的主观感知和评价:收入预期、融资偏好,消费信贷成本高低,消费信贷便利程度。由于因变量是虚拟变量,采用Logit模型进行分析。对银行类金融机构提供个人消费信贷的影响因素分析,笔者结合银行的经营原则及社会实际,选择了8个因素,分别是:银行类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一年期人民币存款基准利率、银行类金融机构不良贷款率、银行类金融机构数量、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社会保障覆盖率,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城乡居民收入比。考虑到这8个变量之间可能存在多重共线性,选择主成分方法来分析问题。最终的实证结果得出:影响四川省居民消费信贷意愿的显著因素有:居民年龄、户口状态、家庭收入及预期、信用卡的使用、消费信贷成本及融资偏好。影响四川省实际消费信贷供给的主要因素有:金融机构的各项存款规模、地区人均生产总值、不良贷款率、社会保障覆盖率、城乡居民收入比等。  第五章提出政策建议。根据实证结论得出的影响消费信贷的显著因素,从需求和供给两个方面分别提出增强消费者使用消费信贷的积极性和提高银行经营消费信贷业务的运行水平的对策建议。具体来看,要增强消费者使用消费信贷的积极性可以从四个方面努力:(1)普及金融知识,改变居民消费观念;(2)保持经济持续增长,提高居民收入水平;(3)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解决居民后顾之忧;(4)发展农村消费信贷市场,提高农村居民消费需求。而提高银行经营消费信贷业务的运行水平可以从三个方面努力:(1)提高银行存款规模,完善消费信贷服务体系;(2)创新消费信贷的品种,积极发展信用卡市场;(3)完善利率定价机制,加强消费信贷风险管理。此外,本文还提出要健全个人信用制度和建设法制消费环境,为发展消费信贷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  本文可能的创新点在于研究的角度和思路。以四川省为例,从需求和供给主体两个视角同时对消费信贷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这在国内学者的研究中是寥寥无几的,本文将一手数据(微观调研数据)与二手数据(宏观统计数据)结合起来使用,以前者分析潜在的影响因素,后者分析实际的影响因素,可能更为具体和全面。但由于作者能力有限,加之没有前人的研究成果予以支持,对本文的研究思路的定位,相关理论及模型变量的选择有待进一步检验。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