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斑点追踪成像技术评价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介入治疗后左室长轴纵向应变功能的变化
【6h】

斑点追踪成像技术评价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介入治疗后左室长轴纵向应变功能的变化

代理获取

目录

封面

声明

目录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前言

2.资料与方法

2.1 病例资料

2.2 仪器与方法

2.3 偏倚控制措施:

2.4 数据整理与统计分析

2.5 主要仪器设备

3. 结果

3.1 冠状动脉造影及PCI结果

3.2 左心室长轴斑点追踪成像技术检测指标结果

3.3 左室形态功能的比较

4. 讨论

4.1 心肌组织运动特征

4.2 斑点追踪技术及对局部心肌运动的评价

4.3急性心肌梗死及再灌注治疗对心室局部及整体收缩功能的影响

4.4 本研究的优势

4.5 本研究的局限性与展望

5.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综述

展开▼

摘要

目的:1.应用二维斑点追踪成像技术评价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早期左室长轴方向各心肌节段的纵向应变功能的变化。
  2.了解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再灌注治疗的短期疗效。
  方法:收集2009年2月~2010年6月入住本院心内科成功接受PCI治疗术且随访资料完整的48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男34例,女14例,年龄38~68(50.05±10.52)岁,分别于经皮冠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术后3d、1个月采集左室心尖二腔观、三腔观、四腔观二维超声图像,应用斑点追踪成像技术及分析软件测量各心肌节段纵向收缩峰值应变,并同时检查36例健康人作为对照组。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1.造影结果示:急性心肌梗死介入治疗组48例患者中,冠状动脉造影示梗死相关血管共60支,其中左主干4支(6.67%),左前降29支(48.33%),左回旋支11支(18.33%),右冠状动脉16支(26.67%)。单支病变27例(56.25%),双支病变16例(33.33%),三支病变5例(10.41%)。梗死相关血管均获成功开通。
  2.与对照组相比,PCI术后组收缩期纵向应变明显减低,曲线低平,甚至发生倒转,曲线形态变化差异大,达峰时间和峰值也明显不同,甚至出现负向运动。
  3.与对照组相比,PCI术后3d组左室长轴各心肌同节段纵向峰值收缩应变呈不同程度的减低,尤以前壁基底段、中间段;侧壁中间段;下壁基底段、中间段;前间隔中间段;后间隔中间段;心尖部降低程度明显(P<0.01)。至术后1月随访时,左室长轴各心肌同节段纵向峰值收缩应变改善明显,但前壁中间段、侧壁中间段、后壁中间段、下壁中间段、前间隔中间段及心尖段仍不同程度减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4.PCI术后组左室长轴各心肌同节段纵向峰值收缩应变,至随访1月时,改善明显,部分节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
  5.左室射血分数自PCI术后3d至随访1月时有所改善,与对照组相比呈不同程度减低,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1.急性心肌梗死患者PCI术后早期左室长轴方向各心肌节段的纵向应变曲线低平,甚至发生倒转,曲线排列紊乱,达峰时间延迟不等。
  2.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由于心肌缺血导致相应节段心肌的收缩功能下降,左室长轴纵向应变及射血分数减低。
  3PCI可有效开通梗死相关动脉,随着缺血心肌血供的恢复,相应心肌节段早期即纵向峰值收缩应变功能和射血分数均得到改善。
  4.斑点追踪成像技术能准确评价节段性室壁运动异常,为临床评价左心室收缩功能提供无创性新方法。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