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马克思与黑格尔自我意识观比较研究
【6h】

马克思与黑格尔自我意识观比较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1.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选题意义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和创新点

1.5 国内外相关理论研究概述

2.自我意识研究的历史追溯

2.1 意识自然而用,无须自显的历史阶段

2.2 意识明然而用,反思自身的异化归属阶段

2.3 意识反思二元,天赋自明的自我归属阶段并存

2.4 自我意识彰然而显,纯粹求证的哲学批判阶段

3.黑格尔《精神现象学》中有关自我意识的分析

3.1 外在浑然的感性——唯知“意谓”、“有”

3.2 内在而观的知觉——感官世界的自醒

3.3 无内无外的知性交互——超感官世界

4.马克思对自我意识的解析

4.1马克思博士论文中自我意识的初探

4.2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有关自我意识的内涵分析

4.3马克思《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有关自我意识的哲学清算

5.黑格尔与马克思自我意识观的比较

5.1虚拟自我与自我虚拟的比较

5.2 自我意识能动性与自我意识目的性的比较

5.3马克思对黑格尔自我意识的批判

6.从劳动在马克思自我意识中所产生的意义窥探其唯物史观形成的必然性

6.1劳动过程中二次意识的体现是自我意识产生的可能性

6.2劳动过程中社会关系的实现是自我意识产生的现实性

7.启示

7.1 人是生产劳动中的人

7.2 人与自身劳动的分离导致人与自我意识的分离

7.3 两种分离视域下的精神现象学与唯物史观

7.4人的发展须要现实条件的满足,也需要满足过程中人自我意识的“获得感”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展开▼

摘要

马克思对于自我意识的研究最早体现在他的博士论文《德谟克利特的自然哲学和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的差别》中,当时马克思同青年黑格尔派接触较多,其自我意识的阐述便被认为是受到布鲁诺·鲍威尔的影响,带有黑格尔的唯心倾向。马克思的自我意识哲学受到黑格尔《精神现象学》的影响是必然的,但正是这种影响才让马克思去关注意识世界,解密意识世界,从而将意识世界定义为人世界的二重化,进而关注作出二重化行为表现的人,最终在人有意识的对象性活动(劳动)中让大家意识到了自我意识的可能性和现实性。  本文首先从二者自我意识观的理论源点出发进行比较:黑格尔的自我意识是从认识的感性、知觉、知性以及意识自身确定性的真理中而得,是抽象的人之表现,最终演变为理性的抽象,绝对知识的抽象而至绝对概念、绝对精神;马克思在博士论文中用原子的三种运动模式来展现自我意识的运动,用原子自身的自在自为来表现自我意识的主客同一。其次,二者的比较还体现在自我意识与人的关联度上,黑格尔用绝对真理的自我规定、自我展开取代了人的主体性实践发展,用理性虚拟了人,人在实践中的发展成为了理性本身的再现;马克思则把自我意识定位为人自我的二重化,是人虚拟了自我,虚拟的世界永远离不开真实的世界。人的存在是自我意识哲学的基点,人的类存在是自我意识哲学的源泉。最后,本文以马克思对劳动意识、劳动关系的阐述为依据,分析了自我意识的可能性与现实性问题,并从中窥探马克思的自我意识与其唯物史观的内在性联系。

著录项

  • 作者

    赵润泽;

  • 作者单位

    东华理工大学;

  • 授予单位 东华理工大学;
  • 学科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 授予学位 硕士
  • 导师姓名 花明;
  • 年度 2015
  • 页码
  • 总页数
  • 原文格式 PDF
  • 正文语种 chi
  • 中图分类
  • 关键词

    马克思,黑格尔,自我意识观,二重化行为;

  • 入库时间 2022-08-17 11:22:35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