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监测中晚期宫颈癌放射治疗疗效的研究
【6h】

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监测中晚期宫颈癌放射治疗疗效的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封面

中文摘要

目录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引言

2 资料和方法

2.1 一般资料

2.2设备

2.3 放疗计划

2.4腔内后装治疗

2.5同步化疗

2.6 MRI及DWI扫描方法及要求:

2.7 图像分析和测量

2.8 统计学分析

3 结 果

3.1 正常子宫颈组织及宫颈癌组织的DWI表现和测量

3.3宫颈鳞癌中高分化、中分化、低分化的ADC值比较

3.5宫颈鳞癌不同分化程度放疗前后ADC值比较

3.6宫颈组织及臀大肌组织放疗前后ADC值比较

3.7放疗后1个月、3个月、6个月、9个月、12个月宫颈癌ADC值比较

3.8放疗前后宫颈组织DWI表现

4 讨论

4.1 MRI在宫颈癌诊断及分期中的应用

4.2 DWI成像原理及应用

4.3 DWI在中晚期宫颈癌诊断中的价值

4.4宫颈癌的ADC值测量及相关病理分析

4.5 放疗前后宫颈癌及对照组织变化特点

4.6本研究存在一些不足

4.7 展望

5 结论

6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综述

展开▼

摘要

目的:本研究对正常子宫颈及宫颈癌组织放疗前后的弥散加权成像(diffusion-weighted imaging,DWI)特点进行分析,探讨DWI在宫颈癌放疗疗效监测方面的价值,宫颈癌表观弥散系数(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ADC)值与临床病理的相关研究。
  方法:对15例非宫颈肿瘤女性的子宫颈和45例宫颈癌患者放疗前后的宫颈癌灶进行常规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扫描和横断面DWI(b=700s/mm2),测取正常宫颈组织的ADC值,宫颈癌患者在放疗前及放疗后随访过程中测取宫颈部位与正常组织(臀大肌组织)的ADC值。采用t检验比较正常宫颈及放疗前后宫颈癌病灶的ADC值,放疗前后宫颈癌灶与两侧臀大肌组织的ADC值及宫颈癌不同病理类型的ADC值,采用方差分析比较不同分化程度的宫颈鳞状细胞癌的ADC值。
  结果:
  1.正常子宫颈平均ADC值[(1.762±0.119)×10-3mm2/s]显著高于宫颈癌的ADC值[(0.891±0.130)×10-3mm2/s](t=20.199,P<0.05)。
  2.放疗后子宫颈的ADC值[(1.670±0.120)×10-3mm2/s]较放疗前相应部位ADC值[(0.891±0.130)×10-3mm2/s]升高(t=25.889,P=0.00),但较正常子宫颈平均ADC值[(1.762±0.119)×10-3mm2/s]及放疗后两侧臀大肌组织ADC值[(1.480±0.117)×10-3mm2/s]降低
  3.放疗前宫颈癌的ADC值[(0.891±0.130)×10-3mm2/s]显著低于放疗前两侧臀大肌组织ADC值[(1.540±0.107)×10-3mm2/s],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188,P=0.002),放疗后宫颈组织较正常宫颈组织ADC值仍低,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403,P=0.688)。
  4.41例宫颈鳞状细胞癌及4例非鳞状细胞癌的ADC值分别为(0.889±0.129)×10-3mm2/s和(1.007±0.299)×10-3mm2/s,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544,P=0.130)。
  5.41例子宫颈鳞状细胞癌包括高分化9例、中分化21例及低分化11例,ADC值分别为(1.029±0.130)×10-3mm2/s,(0.844±0.850)×10-3mm2/s,(0.862±0.128)×10-3mm2/s,三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0.105,P<0.05)。
  结论:DWI能够区分正常子宫颈和宫颈癌组织,显示放疗前后宫颈癌灶组织的改变,有利于监测及评价宫颈癌放疗疗效。宫颈癌的不同病理类型、恶性程度与ADC值有一定相关性。除正常宫颈组织ADC值外,亦可选用患者臀大肌组织ADC值作为判断宫颈组织ADC值高低的参考值。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