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皮质下缺血性血管病的认知损害与皮质下特征之间的关系
【6h】

皮质下缺血性血管病的认知损害与皮质下特征之间的关系

代理获取

目录

封面

声明

目录

英文缩略词表(abbteviation)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前言

2 资料与方法

2.1资料

2.2 诊断标准

2.2.1 入组标准

2.2.2 排除标准

2.3 方法

2.3.1神经心理学量表评价

2.3.2皮质下特征评价

2.3.3统计学处理

3 结 果

3.1 三组受试者社会人口因素及血管危险因素比较

3.2 三组神经心理学量表检查结果

3.3 三组皮质下特征比较

4 讨 论

5 结论

5.1 SIVD随着认知功能的下降而伴随着不同的皮质下特征;5.2 步态障碍随着认知功能的下降而进一步加重

5.3 SIVD患者出现不同的皮质下特征时我们可以预测认知是否损害并较早地干预及改善日常生活能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综述

展开▼

摘要

目的:采用神经心理学量表,探讨皮质下缺血性血管病(SIVD)的神经心理学特征;应用一系列量表并结合临床表现对SIVD的皮质下特征进行评估,进一步探讨SIVD的认知损害与皮质下特征之间的关系。
  材料与方法:对受试对象采用一系列神经心理学量表检查,包括简易智能状态量表(MMSE)、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剑桥老年认知检查量表中文版(CAMCOG-C)、画钟试验(CDT)及日常生活能力(ADL)等,并结合头颅MRI,最终选择110例SIVD为研究对象入组,通过对所有受试者的神经心理学量表的测试将SIVD的认知分为三组,即34例认知正常(SIVD-NCI)、47例伴有轻度认知损害(SIVD-MCI)、29例痴呆(SIVD-VaD)。对所有入组的受试对象均进行是否存在皮质下特征的评估。步态平衡能力采用计时“起立—行走”测试(TUG);排尿功能、假性球麻痹、情感失禁及跌倒等皮质下特征的评估主要与临床表现相结合;抑郁症状采用老年抑郁量表(GDS)测评。比较三组间认知和日常生活能力的评分,并对SIVD认知损害的不同阶段伴随的皮质下特征进行分析。
  结果:(1)三组研究对象的性别、年龄及受教育程度等社会人口因素均无统计学意义;在血管危险因素方面,高血压病、高脂血症、心脏病、糖尿病患病率及吸烟率等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2)SIVD-VaD组(18.1±3.9;13.8±3.8;64.7±12.3;4.0±2.6)和SIVD-MCI组(24.5±2.4;18.5±4.0;78.5±11.3;5.6±2.8)MMSE、MoCA、COMCOG-C、CDT评分均显著低于SIVD-NCI组(28.4±1.2;23.2±3.0;92.1±6.5;8.0±2.5)(均P<0.05),SIVD-VaD组的MMSE、MoCA、COMCOG-C、CDT评分均显著低于SIVD-MCI组(P<0.05);SIVD-VaD组(42.8±16.0)和SIVD-MCI组(30.6±11.2)ADL量表评分均显著高于SIVD-NCI组(22.7±5.2)(均P<0.05),SIVD-VaD组的ADL量表评分显著高于SIVD-MCI组(P<0.05)。(3)步态障碍、排尿障碍、假性延髓麻痹、抑郁、跌倒等皮质下特征在三组间有统计学意义(χ2=21.696、21.412、25.512、6.913、21.871,均P<0.05)。其中步态障碍随着认知损害程度加重而进一步加重;SIVD-MCI组排尿障碍、假性延髓麻痹及跌倒等皮质下特征较SIVD-NCI组显著增多(χ2=15.570、16.305、8.924,均P<0.05);抑郁在SIVD-NCI及SIVD-VaD组之间有统计学意义(χ2=6.901,P<0.017)。皮质下特征中的情感失禁在三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
  结论:
  ⑴SIVD随着认知功能的下降而伴随着不同的皮质下特征。
  ⑵步态障碍随着认知功能的下降而进一步加重;排尿障碍、假性球麻痹及跌倒等皮质下特征可反映认知由正常到损害的分水岭;抑郁症状可反映SIVD认知功能损害是否达到痴呆程度。
  ⑶SIVD患者出现不同的皮质下特征时我们可以预测认知是否损害并较早地干预及改善日常生活能力。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