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4-氨基-2-三氟甲基苯基维甲酸酯在大鼠体内的药代动力学研究
【6h】

4-氨基-2-三氟甲基苯基维甲酸酯在大鼠体内的药代动力学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封面

声明

目录

英 文 缩 略 词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第一部分4-氨基-2-三氟甲基苯基维甲酸酯的大鼠在体肠吸收研究

1.实验材料

2.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4.讨论

5.结论

第二部分4-氨基-2-三氟甲基苯基维甲酸酯在大鼠体内的经时过程研究

1.实验材料

2.实验方法

3.实验结果

4.讨论

5. 结论

第三部分4-氨基-2-三氟甲基苯基维甲酸酯的大鼠组织分布研究

1.实验材料

2.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第四部分4-氨基-2-三氟甲基苯基维甲酸酯体外代谢机制的初步研究

1. 实验材料

2.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4.讨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综述

展开▼

摘要

全反式维甲酸(all-trans retinoic acid,ATRA)作为诱导分化剂的代表,是临床治疗急性粒细胞白血病(APL)的首选药物之一,但是,随着临床的长期使用,维甲酸综合征等一系列不良反应也日益凸显。本课题组以全反式维甲酸为先导化合物,经过结构改造得到了大量的新型维甲酸衍生物,本课题组前期实验结果发现其衍生物之一4-氨基-2-三氟甲基苯基维甲酸酯(4-amino-2-trifluoromethyl-phenyl retinate,ATPR)的生物学活性较好,具有诱导多种肿瘤细胞分化和抗肿瘤细胞增殖的作用。为了进一步研究ATPR与机体之间的相互作用,本课题组进行了ATPR在大鼠体内的药代动力学研究,重点探讨了其在体肠吸收及体内分布的机制,旨在阐明ATPR抗肿瘤作用的药代动力学特征,为ATPR临床给药方案的设计及新药剂型开发提供实验依据。
  目的:考察4-氨基-2-三氟甲基苯基维甲酸酯在大鼠体内的药代动力学特征。
  方法:
  1.在体肠吸收实验:设ATPR(0.1、0.25、0.5、1.0mg/ml)组和ATPR(0.25mg/ml)+盐酸维拉帕米组,ATRA(0.25mg/ml)对照组。分别于灌流后不同时间段收集灌流液,灌流液经处理后进高效液相色谱检测,分别计算Ka(吸收速率常数)和Peff(有效渗透系数)。
  2.经时过程实验:分静脉注射和灌胃两种给药途径,单剂量给药每种给药途径分别设ATPR低、中、高三个剂量组和ATRA对照组;于给药后的不同时间点从大鼠眼眶取血;重复给药每种给药途径给予ATPR中剂量,连续给药一周,并在第七天于给药后从大鼠眼眶取血(采血点与单剂量采血点相同);取血浆,甲醇沉淀蛋白,离心后取上清进高效液相检测,计算主要药动学参数,分别比较ATPR单剂量给药后与重复给药后、ATPR单剂量给药后与ATRA给药后的药动学特征的异同。
  3.组织分布实验:分静脉注射和灌胃两种给药途径,每种途径设ATPR中剂量组和ATRA对照组;分别在给药后不同时间点处死大鼠,分别取脑、肝、脾、肾、心、脂肪、肺、肠,加生理盐水匀浆。取组织匀浆液,甲醇沉淀蛋白,离心后取上清进高效液相检测,计算各组织中药物浓度。
  4.代谢机制实验:选取HepG2细胞作为肝细胞模型,分别设ATRA(1000nmol/L)和ATPR(1000nmol/L)组、溶剂对照组、空白对照组、ATPR不同浓度组(1000、100、10、1、0.1nmol/L)、ATPR(1000nmol/L)刺激不同时间点组(0、4、12、24、48、72h),采用Western Blot、RT-PCR技术检测ATPR、ATRA用药后引起的HepG2细胞中肝药酶CYP26A1的蛋白及mRNA的表达变化。
  结果:
  1.在体肠吸收实验:随着ATPR浓度的增加,其Ka、Peff值均先增加后减小,ATPR在各肠段的Ka和Peff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且与ATRA在四段肠的Ka和Peff差异无显著性(P>0.05),在加入糖蛋白抑制剂维拉帕米后Ka、Peff没有显著性变化。
  2.经时过程实验:单剂量给药后,随着ATPR剂量的增加,ATPR的最大血药浓度(Cmax)、血药时间曲线下面积(AUC)也随之增加,与剂量之间呈正相关,体内平均滞留时间(MRT)、半衰期(T1/2)、体内清除率(CL)没有显著性改变(P>0.05)。与同剂量的ATRA组相比,ATPR的T1/2显著延长,AUC、MRT、Cmax均有显著性增加,但是CL显著性下降(P<0.05)。重复给药后,ATPR的药时曲线与单次给药曲线相比呈平行增加的趋势,AUC、Cmax均有显著性增加,但是CL出现显著性下降。
  3.组织分布实验:静脉注射给药ATPR后,肝、脾、肺组织中药物浓度较高,在心、肾、脂肪和脑组织中药物浓度较低,而ATRA在肺组织浓度较高,其次是肝,在心、肾、脂肪和脑组织中药物浓度较低;灌胃给药ATPR后,肠组织中药物浓度较高,其次是肝、脾、肺组织,而ATRA在肝组织中药物浓度较高。
  4.代谢机制实验:随着ATPR浓度的增加,HepG2细胞中CYP26A1 mRNA及蛋白的表达量增加,12h时达峰值。与空白对照组相比,ATPR、ATRA作用12h时,CYP26A1的表达量显著性升高(P<0.01),且ATRA组升高更明显。
  结论:
  1.在体肠吸收实验:ATPR在大鼠全肠段内无特定吸收窗,其吸收机制可能为主动转运或易化扩散。
  2.经时过程实验:无论单剂量给药或者重复给药,与ATRA相比,ATPR在体内的血药浓度较高,且维持时间较持久。在未来临床治疗APL或者其他对ATRA敏感的肿瘤细胞时,ATPR可以加大用药时间间隔、减少临床给药次数并有望作为单一用药用于临床治疗。
  3.组织分布实验:ATPR给药后能够迅速分布到肝脏,对肝组织的靶向性较高,提示ATPR在诱导肝癌分化和抗癌细胞增殖方面可能会有较好的优势。
  4.代谢机制实验:ATPR体外用药可诱导HepG2细胞中CYP26A1的表达,且随着剂量的增加,诱导效应增强,与ATRA相比,对CYP26A1的诱导作用较低,提示ATPR在给药后可以避免因诱导代谢酶的表达而加速自身代谢的可能。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