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J波、JTc、Tp-ec间期对心脏再同步治疗除颤器患者术后触发治疗的预测价值
【6h】

J波、JTc、Tp-ec间期对心脏再同步治疗除颤器患者术后触发治疗的预测价值

代理获取

目录

封面

声明

目录

英文缩略词表(Abbreviation)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前言

2 资料与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综述: 心脏再同步化治疗的电机械作用

展开▼

摘要

目的:J波、校正JT间期(JTc)、校正Tp-e间期(Tp-ec)分别代表心室复极早期状态、复极时限及跨壁离散的大小。相关的基础和临床研究提示心室复极异常可能在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本课题通过搜集记录植入心脏再同步治疗除颤器(Cardiac resynchronization therapy,CRT-D)患者术前标准12导联心电图(electrocardiography,ECG)中J波、JTc、Tp-ec,初步探讨J波、JTc和Tp-ec对术后触发治疗的预测价值及其相关性。同时,根据观测指标动态变化,初步评估CRT-D术后疗效。
  方法:连续选取收集CRT-D植入患者206例,入选病例需排除肝肾功能异常、电解质紊乱、急性脑血管意外、预激综合征、离子通道疾病、术后优化药物治疗下心功能持续恶化者。留取术前标准12导联ECG,读取最长校正JT间期导联中JTc、Tp-ec,记录J波阳性病例数。所有患者在安徽省立医院心内科电生理门诊完成术后每月的随访,为期1年,完成1、3、6、9、12月心电图和心脏超声检查。完成老病人随访资料收集和新病人随访工作。根据收集门诊及病房资料的完整性及腔内电图排除室上性心律失常引起的触发治疗,最终纳入本次研究患者总数192例,分为触发治疗组和非触发治疗组,比较两组一般基线情况,分析J波、JTc、Tp-ec与触发治疗事件的相关性,评估预测效果,并确定观察指标最佳界值。所有入组患者术前、术后均予以规范化药物治疗。
  结果:相关基线资料分析提示,年龄、心功能分级(NYHA分级)、高血压、糖尿病、房颤、基础心率、QRS波宽度、吸烟史等指标在触发治疗组和未触发治疗组间无统计学差异。JTc、Tp-ec在触发治疗组均有显著升高,与非触发治疗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触发治疗组J波阳性率大于未触发治疗组(P<0.05)。此外,两组在年龄、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eft ventricular end-diastolic dimension,LVEDD)、长期口服胺碘酮指标上存在差异(P<0.05);左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LVEF)、恶性心律失常病史两组基线亦有差异(P<0.001)。将上述相关可能影响因素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后结果提示当JTc≥358.50 ms、Tp-ec≥116.47 ms时,患者术后接受CRT-D触发治疗的风险显著增加,且与术后恶性心律失常的发生有一定相关性(OR=3.233,95%CI1.411~7.406,P<0.05OR=4.868,95%CI2.174~11.042,P<0.001),影响患者预后。术后即刻JTc间期、Tp-ec间期有明显增大(P<0.05),但1年内随访结果提示两者均有明显减小,其变化呈高峰后逐渐下降趋势,可能提示CRT-D在改善心室重构的同时存在一定抗心律失常作用。而J波的预测价值不确定(P=0.065)。
  结论: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术前JTc、Tp-ec的增大增加了CRT-D术后恶性心律失常发生风险,当JTc≥358.50 ms、Tp-ec≥116.47 ms时,患者发生恶性心律失常的风险显著增大,并可能作为是否接受触发治疗的预测指标。CRT-D在改善心室重构的同时存在一定抗心律失常作用。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