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妊娠和不同分娩方式对产后压力性尿失禁的影响以及早期盆底康复锻炼的疗效观察
【6h】

妊娠和不同分娩方式对产后压力性尿失禁的影响以及早期盆底康复锻炼的疗效观察

代理获取

目录

封面

声明

目录

英文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前言

2 资料与方法

2.1一般资料

2.2研究方法

2.3检测仪器

2.4检查方法

2.5统计方法

3 结果

3.1一般资料

3.2产后压力性尿失禁的发病率

3.3产后下尿道结构的变化

3.4早期盆底康复锻炼的疗效

3.5产后压力性尿失禁的产科危险因素

4 讨论

4.1产后压力性尿失禁的发病情况

4.2压力性尿失禁的发病机制

4.3压力性尿失禁的危险因素

4.4 产科因素对压力性尿失禁的影响

4.5 压力性尿失禁的治疗

4.6 压力性尿失禁的预防

5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综述: 女性压力性尿失禁的临床进展研究

展开▼

摘要

背景与目的:国际尿控协会(International Continence Society,ICS)定义压力性尿失禁(Stress Urinary Incontinence,SUI)为腹腔压力增加如用力、运动、咳嗽、喷嚏时尿液不自主的泄漏。压力性尿失禁普遍存在于各个年龄段的女性,严重影响着女性的社会生活和身心健康。近年来,随着妇科泌尿学科的发展,压力性尿失禁的发病机制和病因学获得广泛研究。妊娠和分娩是目前被广泛认为是压力性尿失禁的独立危险因素。分娩过程中对盆底肌肉、韧带、阴部神经的损伤,是 SUI最基本的病理生理学基础。近年来,盆底超声被广泛应用于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后的疗效评估。本研究的目的就是应用经会阴超声,测量不同分娩方式的女性产后6-8周膀胱颈活动度、尿道旋转角度,同时与对照组未孕未产女性相比较,探讨妊娠和不同分娩方式对盆腔结构尤其是下尿道功能的影响。调查其产后尿失禁的发病情况,分析产科相关因素如年龄、生产前体重指数、新生儿体重、阴道分娩、产前有 SUI症状、第二产程时间、产钳助产、会阴撕裂等对产后压力性尿失禁的影响。指导产妇产后进行早期的盆底康复锻炼和治疗,治疗后重新评估治疗后盆底结构的恢复程度。
  方法:选择2014年2月-2014年6月我院住院分娩的初产妇94人,阴道分娩组50人,剖宫产组44人。鼓励产妇产后进行早期盆底康复治疗,其中有19人入选治疗组。并选择未孕未产女性30人作为对照组。所有入选产妇产后2-3天填写中文版国际标准格式的尿失禁调查问卷,记录一般情况及产前有无尿失禁症状,并记录其产科相关指标。产后6-8周于我院再次填写调查问卷,并行会阴超声测量静息状态及Valsalva动作下的膀胱颈活动度和尿道旋转角度。鼓励产妇产后6周左右开始进行早期盆底电刺激-生物反馈-盆底肌锻炼联合治疗1-2个疗程。治疗后2周左右重新评估膀胱颈活动度和尿道旋转角度。
  结果:94名入选产妇中阴道分娩组50人,剖宫产组44人,两组年龄、分娩孕周、新生儿出生体重无明显差异(P>0.05),而产前体重指数有统计学意义(P<0.05)。产后6周阴道分娩组有15人(30%)发生过压力性尿失禁,而剖宫产组有4人(9.1%),有统计学差异(P<0.05)。阴道分娩组、剖宫产组及未孕妇女两两相比,膀胱颈活动度及尿道旋转角度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阴道分娩、产前有SUI、产钳助产及会阴撕裂是产后压力性尿失禁的危险因素(P<0.05)。产后6周左右行盆底康复治疗的女性,治疗后2周左右复查膀胱颈活动度和尿道旋转角度,与治疗前相比有明显改善(P<0.05)。
  结论:妊娠和分娩是压力性尿失禁的危险因素,与剖宫产相比,阴道分娩增加产后压力性尿失禁的发生率。早期盆底康复治疗能够改善妊娠和分娩导致的下尿道损伤。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