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玻璃体腔注射抗VEGF药物治疗脉络膜新生血管疾病疗效分析
【6h】

玻璃体腔注射抗VEGF药物治疗脉络膜新生血管疾病疗效分析

代理获取

目录

封面

声明

目录

英文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前言

2. 资料与方法

2.1 一般资料

2.2研究方法

3.结果

3.1一般情况

3.2 BCVA及眼压

3.3 mfERG

3.4 mfERG与视力的相关性分析

4.并发症

5.讨论

5.1脉络膜新生血管性疾病发病机制

5.2脉络膜新生血管性疾病的治疗

5.3mfERG用于监测黄斑区视网膜功能

5.4研究结果分析

6.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综述:病理性近视脉络膜新生血管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治疗的研究进展

展开▼

摘要

目的:临床上常见的脉络膜新生血管疾病包括特发性脉络膜新生血管病变(idiopathic choroidal neovascularization,ICNV)、病理性近视脉络膜新生血管病变(myopic choroid neovascularization,MCNV)等。目前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anti-VEGF)药物成为治疗该类疾病的主流方式,本研究通过观察抗VEGF药物治疗脉络膜新生血管疾病前后最佳矫正视力(best corrected visual acuity,BCVA)、眼压及多焦视网膜电图(multifocal electroretinogram,mfERG)变化,评价治疗效果。
  方法:采取回顾性、自身对照的研究方法收集2014年9月至2015年10月在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眼科确诊为特发性脉络膜新生血管病变、病理性近视黄斑新生血管病变的病例共17例,18眼。所有患者均进行BCVA、眼压、眼底照相、相干光断层成像(OCT)、眼底荧光素造影(FFA)+眼底吲哚青绿造影(ICGA)、mfERG检查。患者自愿决定玻璃体腔注射雷珠单抗(Ranibizumab,0.5mg/0.05ml)治疗或康柏西普(Conbercept,0.5mg/0.05ml)治疗,采用1+PRN(按需要给药)治疗方案,注射后1月复查。是否再次注药则依据OCT复查结果以及视功能情况而定。治疗前和治疗后1天、1个月、末次治疗后1月门诊随访,观察最佳矫正视力(BCVA)、眼压、多焦视网膜电图变化。
  结果:首次治疗后1个月,末次治疗后1月BCVA较治疗前均有明显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首次治疗后1月、末次治疗后1月眼压与治疗前无明显变化,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1月、末次治疗后1月mfERG的ring1、2、4振幅密度均有所提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为(p<0.05);Ring3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1月,振幅密度提高不明显,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62),末次治疗后1月ring3振幅密度有所提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8);Ring5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1月振幅密度有所提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p=0.02),末次治疗后1月振幅密度提高不明显,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135);Ring6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1月、末次治疗后1月振幅密度提高不明显,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p=0.191,p=0.114)。
  结论:玻璃体腔注射抗VEGF药物能改善ICNV及MCNV患者BCVA及黄斑区视网膜功能且并不影响眼压的变化。mfERG能够客观准确的反映出黄斑区视网膜功能。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