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胃镜表现及血清胃蛋白酶原和促胃液素-17对胃癌前病变临床筛查能力的评价
【6h】

胃镜表现及血清胃蛋白酶原和促胃液素-17对胃癌前病变临床筛查能力的评价

代理获取

目录

封面

声明

目录

英文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节 慢性胃炎胃镜表现与胃癌前病变检出能力分析

1前言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二节 血清胃蛋白酶原、促胃液素-17和幽门螺杆菌抗体对胃癌前病变临床筛查能力的评价

1引言

2 对象与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综述:慢性萎缩性胃炎血清学筛查指标及其意义

摘要

1 促胃液素-17

2 胃蛋白酶原

3 壁细胞抗体

4 内因子抗体

5 胃促生长素

6 联合血清学检测

7 结论及展望

参考文献

展开▼

摘要

目的:胃癌前病变的诊断依靠胃镜下病理检查,“血清学活检”作为非侵入性检查方法也可诊断该类疾病,并用于胃癌发生风险的筛查。本研究比较胃镜下表现(红斑、出血、糜烂、白相为主)与胃癌前病变的病理诊断结果,探讨两者的相关性,联合检测胃蛋白酶原、促胃液素-17和幽门螺杆菌抗体,并与胃黏膜萎缩、肠化和上皮内瘤变的病理诊断相比较,评价联合血清学检测对胃癌前病变的诊断效能,比较常见胃癌危险因素对诊断效能的影响,探讨提高胃癌前病变诊断效能和胃癌风险评估的能力方法。
  方法:
  1、慢性胃炎胃镜表现与胃癌前病变检出能力分析
  收集2012年10月~2014年10月间我院行胃镜及病理检查的慢性胃炎患者,比较胃镜表现(红斑、出血、糜烂、白相为主)与病理结果,分析单一胃镜下表现和白相为主结合出血或糜烂诊断的灵敏度和特异度。
  2、血清胃蛋白酶原、促胃液素-17和幽门螺杆菌抗体对胃癌前病变临床筛查能力的评价
  收集我院2014年11月~2015年7月期间门诊接受胃镜及血清学检查的慢性胃炎患者,询问登记患者基本信息,检测其血清胃蛋白酶原、促胃液素-17水平和幽门螺杆菌抗体,依据幽门螺杆菌快速尿素酶试验和14C尿素呼气试验诊断幽门螺杆菌感染状态,行胃镜检查并进行5块胃黏膜组织病理诊断。
  (1)比较不同病理诊断(胃黏膜萎缩、肠化和上皮内瘤变)患者的血清胃蛋白酶原及促胃液素-17水平。依据病变的病理评分及其分布范围进行病变严重程度的OLGA分级和OLGIM分级系统分期,并比较不同分期患者的血清学指标水平。
  (2)应用联合血清胃蛋白酶原、促胃液素-17和幽门螺杆菌抗体的“ABC法”将患者分为A、B、C、D四组,比较各组胃癌前病变的发病情况,统计低危组(A组)中部分患者的吸烟、饮酒、幽门螺杆菌根除史和胃癌家族史等胃癌高危因素发生情况,比较不同胃癌高危因素时胃癌前病变的诊断结果。
  (3)给予幽门螺杆菌阳性患者四联疗法根除治疗,给予幽门螺杆菌阴性患者胃黏膜保护药物治疗,随访6个月后比较治疗前后胃镜病理结果及血清指标的变化。
  结果
  1、慢性胃炎胃镜表现与胃癌前病变检出能力分析
  共收集574例患者,其黏膜萎缩、肠化及低级别上皮内瘤变的检出率分别为49.30%、23.87%和14.29%,胃镜表现红斑、出血、糜烂、白相为主均不同程度检出以上的胃癌前病变,其中白相为主诊断中-重度黏膜萎缩、肠上皮化生和低级别上皮内瘤变特异度最高,且其联合糜烂或出血胃镜表现后诊断灵敏度提高。
  2、血清胃蛋白酶原、促胃液素-17和幽门螺杆菌抗体对胃癌前病变临床筛查能力的评价
  (1)一般情况共入组331例患者,包括男性187例,女性144例。其中胃黏膜萎缩184例,肠化142例,低级别上皮内瘤变68例,高级别上皮内瘤变1例。血清胃蛋白酶原及促胃液素-17水平和幽门螺杆菌抗体阳性率在性别与年龄分组中无差异。
  (2)比较不同病理诊断病例的血清学结果①在胃黏膜萎缩患者中,胃窦萎缩患者的血清促胃液素-17水平低于无萎缩患者(P=0.030),胃体萎缩患者的血清PGR水平低于无萎缩患者(P=0.046),全胃萎缩患者的血清PGⅠ(P=0.036)及PGR(P=0.030)水平低于无萎缩患者。②在胃黏膜肠化患者中,胃窦肠化患者的血清促胃液素-17水平低于无肠化患者(P=0.021),全胃肠化患者的血清PGⅠ水平低于无肠化患者(P=0.015)。③在诊断上皮内瘤变患者中,全胃低级别上皮内瘤变患者的血清PGⅠ水平低于无低级别上皮内瘤变患者(P=0.036)。
  (3)比较不同严重程度胃黏膜病变的血清胃蛋白酶原及促胃液素-17水平①OLGA分期中血清PGⅠ水平随分期严重程度加重逐渐降低,以Ⅳ期降低明显(P=0.035);Ⅱ期血清促胃液素-17水平低于0期(P=0.028)。②OLGIM分期中血清PGⅠ水平随分期严重程度的加重逐渐降低,以Ⅳ期降低明显(P=0.018),Ⅱ期血清促胃液素-17水平低于0期(P=0.019)。
  (4)“ABC法”筛查结果“ABC法”分组中,B、C和D组中发生慢性萎缩性胃炎和上皮内瘤变患者占组内人数的比例较A组高,但74.4%的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在A组中。A组123例患者中,有胃癌家族史患者较无家族史患者的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发病率高(P=0.021),有无消化道症状、吸烟、饮酒的患者间慢性萎缩性胃炎发病率无明显差异,有幽门螺杆菌抗体根除史患者较无根除史患者的上皮内瘤变发生率高(P=0.025)。
  (5)随访患者治疗前后的血清学指标和病理学改变随访6个月复查的32例患者中,15例幽门螺杆菌根除成功,3例根除失败,14例幽门螺杆菌阴性,各组患者在治疗后的黏膜炎症活动性和低级别上皮内瘤变均有不同程度减轻,而诊断萎缩的患者人数有所增加。随访6个月时幽门螺杆菌根除患者的血清促胃液素-17水平明显降低(P=0.008),余血清学指标无明显变化,细菌根除可导致“ABC法”分组变化。
  结论:胃镜检查过程中,除黏膜表现为白相为主时高度提示黏膜萎缩、肠化和上皮内瘤变的病变存在,同时需注意其他黏膜表现,急性炎症时黏膜的红斑或糜烂可能掩盖黏膜萎缩等胃癌前病变,因此,当胃镜检查发现上述黏膜表现时,需病理活组织检查进一步确诊。
  血清胃蛋白酶原及促胃液素-17水平与黏膜萎缩和肠化的范围有关,且能反映OLGA和OLGIM分期中的严重程度,在根除幽门螺杆菌后,血清促胃液素-17水平可降低,而血清胃蛋白酶原水平无明显变化。联合血清胃蛋白酶原和幽门螺杆菌抗体可以评估胃癌发生风险,但单纯依据“血清学活检”诊断可能存在漏诊,根除幽门螺杆菌等治疗可改变“ABC法”的分组结果,筛查的低危组患者中如有既往幽门螺杆菌根除和胃癌家族史等情况,仍需考虑进一步胃镜检查。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