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医院内下呼吸道鲍曼不动杆菌感染的临床特点及危险因素分析
【6h】

医院内下呼吸道鲍曼不动杆菌感染的临床特点及危险因素分析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Abbreviation)

1.前言

2.资料与方法

2.1研究对象

2.2分组标准

2.3诊断标准及有关定义

2.4资料收集

2.5材料方法

2.6调查方法及纳入研究的因素

2.7数据统计

3.结果

3.1 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

3.2 下呼吸道鲍曼不动杆菌感染患者的原发疾病及科室分布

3.3 下呼吸道鲍曼不动杆菌感染的临床特点

3.4 下呼吸道鲍曼不动杆菌感染的危险因素分析

4.讨论

5.结论

6.研究的局限性

7.本课题的进一步设想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综述:鲍曼不动杆菌感染的临床研究进展

展开▼

摘要

目的:
  探讨院内下呼吸道鲍曼不动杆菌感染的临床特点、耐药情况及相关危险因素,为今后下呼吸道感染的临床诊治工作提供有价值的参考和依据。
  方法:
  选取2014年6月1日至2015年10月1日期间,入住在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发生院内下呼吸道鲍曼不动杆菌感染且临床资料完整的确诊病例80份作为感染组。按1:1配对原则,收集同期入院但未发生下呼吸道鲍曼不动杆菌感染的患者80例为对照组。回顾性分析我院院内下呼吸道鲍曼不动杆菌感染的临床特点。通过纸片扩散法,测定80株鲍曼不动杆菌株对15种抗菌药物的敏感性和耐药性。按照病例对照研究方法,应用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对80例院内下呼吸道鲍曼不动杆菌感染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
  结果:
  1.在80例院内下呼吸道鲍曼不动杆菌感染的患者中,男性57例,女性23例,年龄为14~94岁,平均年龄(62.51±17.45)岁,总平均住院时间为(39.13±25.47)天。患者发生下呼吸道鲍曼不动杆菌感染前平均住院时间为(5.54±3.60)天、平均APACHEⅡ评分为(22.31±6.56)分。感染组患者入院时原发疾病最常见的为脑血管意外疾病(包括脑出血、脑梗死等)占32.5%(26/80),其次为心血管疾病和呼吸系统疾病,分别占13.75%(11/80)和10.00%(8/80)。鲍曼不动杆菌发生在重症监护室占88.75%(71/80)。下呼吸道鲍曼不动杆菌感染中有近一半(41.25%,33/80)的患者同时存在其他部位的细菌和(或)真菌感染,其中有20%(16/80)是伴发其他部位的鲍曼不动杆菌感染。感染组中有37.50%(30/80)的患者经积极治疗后无效死亡。
  2.鲍曼不动杆菌对米诺环素和替加环素的耐药率最低,分别为19.30%和
  21.15%,其次为阿米卡星和头孢哌酮-舒巴坦,分别为54.93%和57.89%;对美罗培南和亚胺培南的耐药率高,分别为96.61%、96.92%;对其他所测抗菌药物的耐药率均超过70.00%。其中MDR-AB检出率为66.25%(53/80),XDR-AB检出率为27.50%(22/80)。
  3.单因素分析共筛选出10个可能与下呼吸道感染鲍曼不动杆菌感染有关的因素,再经过多因素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入住ICU(≥5天)(OR=13.868,95%CI1.376-139.775,P=0.026)、机械通气(OR=36.325,95%CI2.033-649.090,P=0.015)、APACHEⅡ评分≥20(OR=37.821,95%CI2.378-601.600,P=0.010)、联合使用抗生素(OR=15.652,95%CI1.1020-222.481,P=0.005)是院内下呼吸道鲍曼不动杆菌感染独立危险因素(P<0.05)。
  结论:
  1.下呼吸道鲍曼不动杆菌感染多发生ICU中,与合并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关系密切。且如基础疾病重、发生多部位感染者,预后差。为预防院内下呼吸道鲍曼不动杆菌感染发生,重点应加强对全院尤其是ICU、神经外科的感染管理及用药监测。
  2.院内鲍曼不动杆菌耐药形势严峻,对碳青霉烯类耐药较严重,呈多重耐药趋势。应结合PK/PD理论,早期合理使用抗生素,并及时根据药敏调整给药方案。
  3.长期入住ICU(≥5天)、使用机械通气、APACHEⅡ评分≥20、联合使用抗生素是下呼吸道鲍曼不动杆菌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临床医师应给予高度重视,加强院内感染的监控,以预防下呼吸道鲍曼不动杆菌感染的发生。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