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后路寰枢椎非融合内固定术治疗齿状突骨折
【6h】

后路寰枢椎非融合内固定术治疗齿状突骨折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前言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1.2致伤原因

1.3临床表现

1.4合并伤

1.5影像学检查

1.6 纳入标准、排除标准

1.7 Grauer改良的Anderson - D′Alonzo分型标准

1.8 手术治疗方法

2 结果

3讨论

3.1行一期后路寰枢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二期取出内固定装置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3.2行一期后路寰枢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二期手术取出内固定装置的病例选择与禁忌证

3.3椎弓根置钉方式的选择

3.4手术操作的注意事项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综述:齿状突骨折分型与治疗进展

展开▼

摘要

目的:
  通过分析经后路寰枢椎非融合内固定术治疗Ⅱ型齿状突骨折的临床效果,证明采用后路寰枢椎非融合内固定技术的可行性及临床应用价值,并总结其适应证。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2013年9月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脊柱外科治疗的ⅡC型齿状突骨折的10例患者。术前完善颈椎正侧位片、CT扫描及MRI检查,明确骨折类型,采用先期后路单纯寰枢椎椎弓根螺钉置钉技术固定寰枢椎而不行寰枢椎间植骨融合,术后行颈椎X线及CT检查确认置钉准确,定期随访复查颈椎X线或CT,在随访影像学证实骨折愈合后再手术取出内固定装置,在内固定术后及内固定取出术后记录患者颈椎的活动范围,评价寰枢椎旋转功能的保留情况。
  结果:
  10例患者均成功置入寰枢椎椎弓根螺钉,骨折端获得解剖复位,无脊髓、血管损伤,无切口感染等并发症。所有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30个月,平均18个月,末次随访时CT扫描确定骨折端达到骨性愈合,颈椎向左、右旋转约30°~55°,平均约45°。二期钉棒内固定装置取出术后颈椎旋转功能即获部分恢复,颈椎向左、向右旋转恢复至约50°~70°,平均约60°,随访3-6个月,颈椎左、右旋转恢复至约80°~90°,平均约85°,基本恢复正常。
  结论:
  采用一期后路寰枢椎椎弓根螺钉非融合内固定术、二期原路取出内固定装置是治疗新鲜Ⅱ型齿状突骨折的理想手术方式,尤其适用于ⅡC型齿状突骨折,既能即刻取得解剖复位、恢复寰枢关系、达到三维固定效果,又能在内固定装置取出后极大恢复颈椎旋转功能;该手术方式适应证广,不仅可以适用于ⅡC型齿状突骨折,还可以作为前路内固定手术失败的补救措施。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