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乳品供应链质量协同控制及其运行机制研究
【6h】

乳品供应链质量协同控制及其运行机制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

1.2.1 关于供应链质量控制的研究

1.2.2 关于食品(农产品)供应链质量控制的研究

1.2.3 关于畜产品供应链质量控制的研究

1.2.4 关于乳品供应链质量控制的研究

1.2.5 国内外研究评述

1.3 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1.5 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1.5.1 本文的创新点

1.5.2 本文的不足之处

2 概念界定与理论阐释

2.1 乳品与乳品供应链

2.1.1 乳品的概念与内涵

2.1.2 乳品的质量安全标准

2.1.3 乳品供应链的结构与特征

2.2 供应链环境下乳品质量的形成过程与影响因素

(1)供应链环境下乳品质量的形成过程

(2)供应链环境下乳品质量的影响因素

2.3 乳品供应链质量协同控制的基本问题

2.3.1 质量协同控制的概念

2.3.2 质量协同控制的内涵

2.3.3 质量协同控制的目标与标志

2.3.4 质量协同控制的模式与内容

2.4 乳品供应链质量协同控制的决策框架

2.4.1 质量预防水平

2.4.2 质量检验水平

2.4.3 质量成本分摊

2.4.4 质量收益分配

2.4.5 质量缺陷惩罚

2.5 本章小结

3 乳品供应链质量协同控制的认知、行为与协同度分析

3.1 调查问卷设计与样本数据情况

3.1.1 调查问卷设计

3.1.2 样本数据来源与基本情况

3.2 乳品供应链质量协同控制认知与行为的描述性分析

3.2.1 质量协同控制认知状况描述性分析

3.2.2 质量协同控制行为的描述性分析

3.3 乳品供应链质量控制协同度的测算

3.3.1 模型构建、序参量选取及数据整理

3.3.2 结果与分析

3.4 本章小结

4 乳品供应链质量协同控制实施意愿影响因素的计量分析

4.1 奶农质量协同控制实施意愿影响因素的计量分析

4.1.1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说

4.1.2 模型选择与变量说明

4.1.3 估计结果与讨论

4.2超市质量协同控制实施意愿影响因素的计量分析

4.2.1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说

4.2.2 模型选择与变量说明

4.2.3 模型估计与检验

4.2.4 估计结果与讨论

4.3 本章小结

5 乳品供应链质量协同控制的形成机制分析

5.1 乳品供应链质量协同控制的形成条件与机制框架

5.1.1 质量协同控制的形成条件

5.1.2 质量协同控制的机制框架

5.2 乳品供应链质量协同控制的主导机制

5.2.1 动力因素对质量协同控制形成的作用

5.2.2 质量协同控制形成的传导过程

5.2.3 质量协同控制的实现路径

5.3 乳品供应链质量协同控制的辅助机制

5.3.1 促进因素对质量协同控制形成的作用

5.3.2 保障因素对质量协同控制形成的作用

5.4 本章小结

6 乳品供应链中养殖与加工环节质量协同控制的实现机制分析

6.1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6.1.1 问题描述与博弈主体策略

6.1.2 市场失灵与政府干预的经济逻辑

6.1.3 演化博弈模型构建的基本假设

6.2 奶农与乳品加工企业质量协同控制演化博弈模型的构建与求解

6.2.1 演化博弈收益矩阵

6.2.2 复制动态方程与均衡点

6.2.3 均衡点的稳定性分析

6.2.4 演化稳定策略形成机理分析

6.3 奶农与乳品加工企业质量协同控制的实现条件

6.3.1 补贴机制下质量协同控制的实现条件

6.3.2 惩罚机制下质量协同控制的实现条件

6.4 数值模拟仿真分析

6.5 本章小结

7乳品供应链中加工与销售环节质量协同控制的实现机制分析

7.1 问题描述与研究假设

7.2 信息对称条件下委托代理模型的构建与求解

7.3 信息不对称条件下委托代理模型的构建与求解

7.3.1 乳品加工企业的质量预防水平隐匿

7.3.2 超市的质量检验水平隐匿

7.3.3 质量预防水平和质量检验水平均隐匿

7.3.4 基于内部惩罚和内外部损失分摊契约的比较分析

7.4 乳品加工企业与超市质量协同控制的实现条件

7.5 数值模拟仿真分析

7.6 本章小结

8 促进乳品供应链质量协同控制的对策建议

8.1 提高认知水平与行为能力,改善质量协同控制行为

(2)发挥示范效应,提高各主体参与质量协同控制的认知水平行为能力

8.2 健全运行机制,促进质量协同控制的形成

(1)健全信息传递与共享机制,弱化或者消除信息不对性

(2)建立信任机制, 增强合作关系稳定性

(3)加强利益联结,提高合作关系质量

(4)构建科学的质量控制协同度评价体系, 提升各参与主体的公平感

8.3 增强综合能力,强化内部监管与服务能力

8.4 营造良好协同环境条件,提升质量协同控制水平

(1)加大监管力度,规范各主体质量协同控制行为

(2)加大扶持力度,增强各主体参与质量协同控制的能力

(3)增强消费意识与能力,强化消费者引导

8.5 本章小结

9 研究结论与展望

9.1 研究结论

9.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附录二

附录三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展开▼

著录项

  • 作者

    吴强;

  • 作者单位

    山东农业大学;

  • 授予单位 山东农业大学;
  • 学科 农业经济管理
  • 授予学位 博士
  • 导师姓名 孙世民;
  • 年度 2020
  • 页码
  • 总页数
  • 原文格式 PDF
  • 正文语种 chi
  • 中图分类
  • 关键词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