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贵公去私思想及其当代价值研究
【6h】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贵公去私思想及其当代价值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第1章 绪论

1.1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研究背景

1.1.2研究意义

1.2文献综述及评价

1.2.1文献综述

1.2.2综述评价

1.3研究思路及方法

1.3.1研究思路

1.3.2研究方法

1.4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1.4.1研究内容

1.4.2研究创新点

第2章 传统公与私的释义

2.1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公与私释义

2.2贵公去私的含义

2.3小结

第3章 传统公私关系的历史嬗变

3.1先秦时期的公私关系

3.2汉唐时期的公私关系

3.3宋元时期的公私关系

3.4明清时期的公私关系

3.5小结

第4章 社会主义条件下对贵公去私思想的扬弃

4.1中国共产党对公私关系的新认识

4.2中国共产党选择大公无私的原因

4.3中国共产党选择大公无私的积极作用

4.3.1端正社会风气

4.3.2政治建设成就

4.3.3经济建设成就

4.3.4文化建设成就

4.3.5社会建设成就

4.3.6生态文明建设成就

4.4新时代大公无私的具体内涵

4.5小结

第5章 贵公去私思想的时代价值

5.1传播去私理念 营造为公氛围

5.2正视先公后私 反对假公济私

5.3认可公私兼顾 促进社会公平

5.4弘扬贵公文化 建设文化强国

5.5倡导贵公去私 构建和谐社会

5.6实现两个决裂 走向天下大同

5.7小结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展开▼

摘要

公与私的关系问题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可能也不能回避的问题。传统的公私关系涉及到政治、经济、文化、社会以及伦理道德的方方面面,沿着公私关系这条脉络进而更好的学习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深化对传统文化的认识。研读优秀传统文化典籍,理解并思考其中公与私的多重含义,对于研究掌握先秦到清末时期公私关系的嬗变也大有裨益。先秦到明清时期的公与私的关系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一个时期的公私关系总是与当时的时代背景、社会的经济基础息息相关。虽传统的公私关系虽偶有波动,但是始终无法突破其公私关系的核心要义。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公私关系的核心要旨是贵公去私。  读史可以知兴替,传统文化的历史就是一条公私关系演变的历史。回归到新时代,我们能不能对优秀传文化中贵公去私的思想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显而易见这个问题的答案是肯定的。习近平总书记说,“要坚持古为今用、以古鉴今,坚持有鉴别的对待、有扬弃的继承,而不能搞厚古薄今、以古非今,努力实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使之与现实文化相融相通,共同服务文化人的时代任务”。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这个“老祖宗”不能丢,不仅不能丢,还应在新时代更好的保护、发扬、传承、转化、创新我们的优秀传统文化,使之与马克思主义和谐共生。中华民族几千年的优秀传统文化,是文化自信最深厚的根基,是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一大“法宝”。  我们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我们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道路上认识、理解、反思公与私的关系,从公私关系的感性认识逐步深化到理性认识。中国共产党是世界上最优秀的、最先进、最具有革命性的无产阶级政党,中国共产党选择了公私关系的最高点——大公无私。通过“双创”,中国共产党深化了对传统公私关系的认识,选择先公后私和大公无私作为党员干部实践的价值引领。把握中国共产党选择大公无私的原因。中国共产党选择大公无私的直接积极作用即营造良好的社会风气,和间接带来的积极作用即在全社会营造积极向上的社会氛围的推动下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上在政治建设、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等五个方面取得巨大的成果。也就是说发挥贵公去私思想理论指引实践的引领作用。在新时代大公无私将被赋予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和实现伟大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具体内涵。实践是检验思想具有现实性、普遍性意义的最基础的、最有效手段。阐释贵公去私思想的时代价值,进而更好的去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这是一个在“双创”思想的统领下紧迫而又不得不解决的问题。

著录项

  • 作者

    杨国勇;

  • 作者单位

    山东财经大学;

  • 授予单位 山东财经大学;
  • 学科 思想政治教育
  • 授予学位 硕士
  • 导师姓名 刘长明;
  • 年度 2019
  • 页码
  • 总页数
  • 原文格式 PDF
  • 正文语种 chi
  • 中图分类
  • 关键词

    传统文化,贵公去私思想,社会风气;

  • 入库时间 2022-08-17 11:22:28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