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那斯台遗址研究
【6h】

那斯台遗址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一、绪论

(一)地理区位、人文背景与发现概况

1.地理区位

2.人文背景

3.发现概况

(二)前人研究成果综述

1.关于遗址文化属性

2.关于出土玉器研究

3.关于石制品及其所体现的中西文化交流

4.关于“那斯台类型”问题

(三)选题意义、研究方法与思路

1.选题意义

2.研究方法与思路

二、出土陶器分析

(一)兴隆洼文化陶器

(二)赵宝沟文化陶器

(三)红山文化陶器

1.早期遗存

2.中期遗存

3.晚期遗存

(四)小河沿文化陶器

三、玉、石礼器分析

(一)玉器

1.兴隆洼文化玉器

2.红山文化玉器

(二)石质容器

(三)石质人形造像

(四)石质棍棒头

四、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展开▼

摘要

本文对那斯台遗址进行了研究。那斯台遗址至少历经了兴隆洼文化、赵宝沟文化、红山文化、小河沿文化四个发展阶段,延续长达3000余年。在兴隆洼文化晚期阶段遗址沿用时间较长,属中心聚落性质的中型或大型聚落,到了赵宝沟文化时期则在使用时间和规模上均有所消减,后经历红山文化早、中、晚期全程。那斯台红山晚期陶器与牛河梁遗址同类器的高度相似性,反映出其代表的社群规模空前扩大、内部交往渠道空前畅通的国家文明社会信息。而到了小河沿文化时期,虽然使用时间较短却仍属较高规模遗址。从遗址出土的玉蚕与白音长汗玉蝉形态及工艺等方面的相似性判断其属性为兴隆洼文化遗物,其余玉器均属红山文化。另外,因其最具特色的鸟纹玉玦本身具有常出自于高规格墓葬的特点,推测那斯台遗址性质并非单纯的聚落遗址,可能兼有礼仪性质的墓葬。而遗址出土的石杯、石像、棍棒头等属兴隆洼文化的石制礼仪用品,与西方文化的种种联系表明,距今9000年起史前辽西地区与西方文化交往互动便持续发展,距今4500年仍是世界东西、中国南北文化的交流汇注的文明中心区。而那斯台遗址则在此间扮演着文化交流中转站的重要角色。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