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从儒家“中和”思想看晚清外交中的和战交锋——以李鸿章、张之洞为典型的考察
【6h】

从儒家“中和”思想看晚清外交中的和战交锋——以李鸿章、张之洞为典型的考察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引言

一、选题动机及研究现状

二、外交含义的概述及晚清外交的特点

一、对于儒家思想的理解

(一)儒家思想的重要体现--“和”

(二)儒家“和”的思想对晚清外交名臣的影响

二、儒家“和”的思想与李鸿章、张之洞的外交策略

(一)李鸿章外交思想中的“主和”策略

(二)张之洞外交思想中的“主战”策略

(三)李鸿章、张之洞外交思想的比较

三、儒家“和”的思想引起晚清外交界的争鸣

(一)晚清外交“主和派"对其的利用

(二)晚清外交“主战派”对其的利用

(三)大势所趋,晚清外交策略以“和”为主

四、晚清外交“和战”策略的后果与影响

(一)缓和与其他国家的矛盾,晚清政府在逆境中得以残喘

(二)“和战”外交策略源于儒家,实施过程中却与其相悖

(三)爱国与误国在晚清特殊的外交局势下并存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展开▼

摘要

“中和”思想是儒家思想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其文化中重要的哲学范畴之一,主要内涵体现在“尚中”、“时中”、以礼为标准的“中正”思想观念。这种思想运用到晚清外交之中出现了“主和”与“主战”的两种外交策略,其中“主和”策略的运用以李鸿章为代表,它的本质在于维持和局,不轻言战争,而“主战”策略的运用以张之洞为代表,它的本质是以武力维权,最大程度上维护晚清政府的主权和尊严。这两种策略的提出及运用都是受到了儒家思想的深远影响。在晚清和战外交策略的具体实施过程中,李鸿章与张之洞两位晚清外交的重要大臣表现的尤为突出,终因在当时国内外的严峻形势下,晚清外交策略选择了以和为主,以战为辅的特殊形式。但“和”并没有给晚清政府带来和平稳定的外交局面,以及平等的对话权;而“战”也并没有为其获得应有的权益,使晚清政府发展强大起来。然而和战策略的运用,彼此相辅相成,让晚清政府在当时的局势下得以生存下来,并取得了一定程度上的外交成绩。它的提出也是在当时特定的外交环境下晚清政府综合考虑的结果,是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性质在外交活动上的体现,也使得晚清外交最终形成了爱国与误国并存的外交事实。总而言之,晚清外交并没有取得最终的胜利,从此之后逐渐走向消极的发展方向。从晚清和战外交策略的制定上来说,儒家“中和”的思想是其产生的主观条件,但从这一外交策略的具体实施来看,却又是对于儒家思想的真正偏离,并没有达到儒家思想中所要求的外交状态:共享利益,在平等的基础上和谐发展。究其因为是晚清政府本身的性质和孱弱的综合国力所致,晚清外交策略所要求协和万邦的理想状态并没有达到,但却使其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下艰难的生存下来。通过儒家思想对晚清外交的研究分析,我们不难看出,晚清外交策略以和为主,辅之以战,两者相互结合又相互补充,最终形成了其特殊的局面,以致于使晚清政府沦为了西方列强的附庸而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强大起来。晚清外交的根本目的没有达到,从此以后晚清外交走向了消极的低谷。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