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组织学习、创新网络与跨国子公司逆向创新研究——基于创新空间的视角
【6h】

组织学习、创新网络与跨国子公司逆向创新研究——基于创新空间的视角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1 绪论

1.1 现实背景和理论意义

1.1.1 现实背景

1.1.2 理论意义

1.2 研究方法与论文结构

1.2.1 研究方法

1.2.2 论文结构

1.3 主要创新点

2 文献综述与理论预设

2.1 逆向创新相关研究

2.1.1 逆向创新概念辨析

2.1.2 逆向创新关键成功因素

2.1.3 逆向创新空间介入

2.2 跨国子公司创新角色定位研究

2.2 跨国子公司组织学习相关研究

2.2.1 组织学习的概念

2.2.2 组织学习的分类和维度

2.2.3 跨国子公司学习

2.2.4 跨国子公司学习与绩效

2.3 跨国子公司创新网络相关研究

2.3.1 创新网络概念

2.3.2 创新网络属性特征研究

2.3.3 跨国子公司网络研究

2.4 理论预设

3 研究设计与案例素描

3.1 研究设计

3.1.1 案例选择

3.1.2 数据采集、分析方法

3.2 案例企业介绍

3.2.1 医疗器械行业:通用医疗

3.2.2 工程机械行业:卡特彼勒

3.2.3 工业自动化行业:霍尼韦尔

3.2.4 能源与医疗行业:西门子

3.2.5 信息化管理行业:SAP

3.3 案例内分析

3.3.1 组织学习

3.3.2 创新网络

3.3.3 逆向创新

3.4 案例变量对比分析

3.4.1 变量间关系发现

3.4.2 跨国子公司逆向创新空间模型

4 创新网络、组织学习对创新空间的作用机理

4.1 组织学习对逆向创新空间成长的作用

4.2 创新网络对逆向创新空间成长的作用

4.3 组织学习与创新网络对创新空间成长的叠加作用

4.3.1 组织学习与外部创新网络的互动作用

4.3.2 组织学习与内部创新网络的联动作用

5 结论与展望

5.1 研究结论

5.2 研究局限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展开▼

摘要

当今世界,知识源日趋分散化、多样化,发展中国家也可能成为创新发源地,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选择在中国市场建立研究机构,实践着逆向创新模式。它们在中国的创新实验成功之后,把创新成果推广到世界其他地区,包括发达国家。中国本土企业想要“走出去”,同样面临着这样一个国际化创新问题:即如何在全球范围内发现、识别和获取分散知识进行创新,并将创新推广到全球。逆向创新成为企业国际化创新的新模式,有可能成为新的“常态”。学术界对这一问题也日益关注,现有研究主要集中于发达国家跨国公司案例的现象描述和中国本土企业的创新成功因素进行探索、归纳和总结,缺少针对跨国公司逆向创新内在机制的研究。  本研究在确定研究目的后,阅读国内外相关文献,并对相关研究进行总结。以创新空间视角对逆向创新内在机制进行分析,构建了“创新网络—组织学习—逆向创新空间”的初始分析框架。在此基础上,结合本文研究主题,选取在华跨国子公司为案例样本,通过多渠道获得有效资料,对案例进行编码、总结。修正并补充了理论框架研究细节,得到逆向创新空间模型,并对逆向创新空间的各个子系统进行了细致分析。通过研究论证,发现:  (1)跨国公司逆向创新空间具有动态的增长性,也就是说跨国公司经历了弱逆向创新向强逆向创新的演变。在弱逆向创新阶段,逆向创新各环节割裂,创新空间较小。在强逆向创新阶段,逆向创新各环节有所深化,各环节之间的协调性增强,创新空间增大。  (2)跨国公司逆向创新空间的增长性受到组织学习、创新网络、组织学习与外部创新网络互动、组织学习和内部创新网络联动的综合影响。外部创新网络节点的成熟是逆向创新空间增长的基础;内部创新网络演变是逆向创新空间增长的保障;组织学习宽度、学习深度和学习强度的强化是逆向创新空间增长的充分条件,使得逆向创新空间的增长成为“可能”的现实。  最后,研究指出资料来源和研究方法的局限性,并给予相应解决思路。研究丰富了跨国公司逆向创新研究,对中国本土企业学习跨国公司创新模式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