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大豆M型细胞质雄性不育恢复基因SSR标记定位
【6h】

大豆M型细胞质雄性不育恢复基因SSR标记定位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论文说明:本文所用主要缩写词

声明

1文献综述

1.1我国大豆发展概况

1.2大豆细胞质雄性不育的研究进展

1.3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在育种上的应用

1.3.1分子标记的发展

1.3.2 DNA分子标记辅助选择(Molecular Marker-assisted Selection, MAS)

1.4大豆分子标记图谱的构建和重要基因的定位

2引言

2.1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2.2本研究所采取技术路线

3M型大豆细胞质雄性不育遗传模式

3.1材料与方法

3.1.1试验材料

3.1.2方法

3.2结果分析

3.2.1细胞质雄性不育遗传模型

3.2.2亲本育性表现

3.2.3杂种一代(F1)的育性表现

3.2.4分离世代(F2)的育性表现

3.3讨论

3.3.1大豆M型细胞质雄性不育系遗传模式的确定

3.3.2育性恢复的复杂性

3.3.3大豆配子体细胞质雄性不育系的应用

4M型大豆细胞质雄性不育恢复基因标记定位

4.1材料与方法

4.1.1试验材料

4.1.2试验方法

4.2结果分析

4.2.1恢复基因SSR引物筛选

4.2.2大豆M型细胞质雄性不育恢复基因的初步定位

4.2.3大豆M型细胞质雄性不育恢复基因的进一步定位

4.3讨论

5 结论

附表

参考文献

致谢

本人简历

在学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参与科研项目

展开▼

摘要

杂种优势利用是大幅度提高作物单产的有效途径。随着水稻、玉米等主要农作物杂种优势利用的成功,大豆已成为少数几个没有大规模利用杂种优势的主要作物之一,其主要原因是没有适合杂交种生产的不育系。我国在大豆细胞质雄性不育系的选育和杂种优势利用中的成功,标志着我国在此领域的研究走在了世界的前列。但在对育成的M型大豆细胞质雄性不育系的遗传模式、恢复基因的分子标记等研究上尚是空白。本研究以育成的M型大豆细胞质雄性不育系W931A和相应的恢复系WR016为试验材料,组配一系列杂交组合,通过对F1、F2和回交后代的育性分离比例的遗传分析,探讨不育系保持基因和恢复基因的数量及显隐性关系,确认M型大豆细胞质雄性不育系的遗传模式,并利用不育系与恢复系构建的F2分离群体,采用SSR分子标记技术,研究恢复基因的连锁标记。得到以下主要结果: 1.以花粉败育率作为衡量大豆细胞质雄性不育系植株育性的指标,组配了F1(W931A×WR016)杂交组合。通过F1育性检查,所有F1花粉均表现为半不育,这一现象是单基因配子体不育的典型特征。进一步对以上组合F2育性分离结果的调查研究,证明Rf基因不能通过雄配子传递,这是配子体不育的另一遗传特征。根据以上研究结果,可确定M型大豆细胞质雄性不育系为单基因配子体不育。 2.通过在遗传模式研究中对出现的各种育性单株的分析,及参考玉米、水稻等作物雄性不育研究,认为大豆雄性不育的表达受环境条件的调控,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雄性育性会发生转换,育性转换有时是量变式的,有时是质变式的。量变表现在植株花粉败育率的高低,具体体现为年际之间同一材料育性的变化。而质变则可以造成细胞质反转,即不育细胞质转变为可育细胞质,使后代群体中出现期望之外的育性植株,而且出现这种质变的频率与植物的基因型有关。 3.通过遗传研究确认M型大豆细胞质雄性不育系育性恢复是由单显性基因控制的,选用213对SSR引物,利用W931A与WR016杂交的F2分离群体,获得了与恢复基因连锁的3个SSR标记Satt276、 Satt545和Satt684,遗传距离分别为10.7 cM、14.1 cM和29.5cM,并根据Song et al,(2004)整合的大豆遗传连锁图谱,将恢复基因定位于A1连锁群上。

著录项

  • 作者

    汤复跃;

  • 作者单位

    安徽农业大学;

  • 授予单位 安徽农业大学;
  • 学科 遗传学
  • 授予学位 硕士
  • 导师姓名 周立人,张磊;
  • 年度 2008
  • 页码
  • 总页数
  • 原文格式 PDF
  • 正文语种 中文
  • 中图分类 S565.103.53;Q343.17;
  • 关键词

    大豆种植; 遗传育种; 雄性不育; 基因定位;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