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皖南山区中华蜜蜂遗传多样性研究
【6h】

皖南山区中华蜜蜂遗传多样性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声明

文献综述

引 言

1 皖南山区中华蜜蜂的形态研究

2 皖南山区中华蜜蜂微卫星 DNA 遗传多样性研究

3 皖南山区中华蜜蜂和浙江桐庐中华蜜蜂的遗传多样性比较

全文结论

参考文献

附 录

致 谢

作者简介与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展开▼

摘要

本研究以安徽皖南山区的泾县、黄山区、绩溪县、黟县、祁门县、歙县、徽州区7个不同县(区)以及浙江省桐庐县的中华蜜蜂群体为实验素材,每一群体各取30只工蜂测量其10个主要形态学指标,同时利用16对微卫星引物,通过PCR扩增和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对其微卫星多态性进行研究,分析其基因组DNA在16个微卫星位点上的遗传变异,利用皖南山区和浙江省桐庐中蜂作比较,以期用形态学标记和微卫星DNA多态性相结合的方法为皖南山区中华蜜蜂的遗传多样性提供理论依据。研究结果如下:
   1.本研究测定了皖南山区7个不同群体中华蜜蜂以及与桐庐中蜂的10个形态学特征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显示中蜂吻长存在显著差异(P<<0.05),右前翅宽、前翅面积、前翅肘脉a、翅脉指数、第三节背板宽以及第四节背板宽都存在极显著的差异(P<0.01),右前翅长和前翅肘脉b则差异不显著(P>0.05)。
   2、本研究引用16个微卫星位点对皖南山区7个不同县(区)的中华蜜蜂群体进行多态检测和遗传多样性分析,共检测到152个等位基因,单个位点的等位基因数从6(AP297)到13(A028)不等,平均为8.9375,所选择微卫星标记的遗传信息比较丰富。16个位点的期望杂合度平均为0.8305(0.0544),观察杂合度平均为0.4457(0.1131),PIC指平均是0.8075(0.0637),显示出较高的选择潜力,为分析遗传多样性提供了信息。
   3、本实验测得微卫星单个位点偏离Hardy Weinberg平衡的群体数从2到7不等。皖南山区7个不同群体间存在着极显著的遗传分化现象,达到17.1%(P<0.001),所有位点都极其显著地贡献于这个结果(P<0.001);杂合子缺失的水平比较高,群体内的近交系数为0.369(P<0.001)。根据遗传距离公式,各群体间的Neis遗传距离从0.1809(黟县黄山区)到0.5027(歙县绩溪县)不等。基于Neis遗传距离利用UPMAG聚类法构建了皖南山区7个不同县(区)中华蜜蜂群体的系统发生树,结果显示,泾县、黄山区、黟县和祁门县的中华蜜蜂首先聚为一类,绩溪县、徽州区和歙县的中华蜜蜂聚为一类,其后两者聚为一大类。
   4、桐庐中蜂等位基因数为4.62±1.71,平均期望杂合度0.6772±0.0295,平均观察杂合度为0.3167±0.0212,皖南山区7个群体等位基因数为8.94±2.05,平均期望杂合度0.8305±0.0136,平均观察杂合度为0.4457±0.0090,均高于桐庐中蜂各项指标,皖南山区中华蜜蜂群体的采样数为 210 群,而桐庐中华蜜蜂只有 30 群,样本量悬殊,这样的结果很可能是由等位基因检出率的差异造成的。对比得出结论,皖南山区的绩溪县、徽州区、歙县的中华蜜蜂多样性和丰富度高于桐庐中蜂。皖南山区和桐庐县的遗传距离比较远,虽位于同一纬度,地理距离还是相隔较远。浙江桐庐县的中蜂群体和泾县、黄山区、黟县、祁门县的遗传距离相对较近。皖南山区中华蜜蜂和桐庐中蜂均属于华东地区的东方蜜蜂,是位于富春江上下游的不同群体,具有一定的相似性。
   从聚类图得出结论,浙江桐庐中蜂和泾县、黄山区、黟县、祁门县聚为一类,这可能跟一些人为因素(转地饲养、蜂王引种等)而造成的差异。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