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凌璧如《朵莲·格莱的画像》译本研究:翻译规范视角
【6h】

凌璧如《朵莲·格莱的画像》译本研究:翻译规范视角

代理获取

目录

封面

声明

英文摘要

中文摘要

目录

Chapter 1 Introduction

1.1 Introduction to Oscar Wilde and The Picture of Dorian Gray

1.2 A Review of the study on its Chinese versions

1.3 Research methods of the thesis

1.4 Significance of the thesis

1.5 Layout of the thesis

Chapter 2 Translation As a Norm-governed Activity

2.1 Background of descriptive translation studies

2.2 Translation norms

Chapter 3 Influence of Preliminary Norms on Ling Biru’s Chinese Version

3.1 Features of social and historical background in 1930s

3.2 Trends of thought in translation in 1930s

3.3 Translator’s personal experience and literary accomplishment

Chapter 4 Influence of Initial Norms on Ling Biru’s Chinese Version

4.1 Adequacy over acceptability

4.2 Foreignization over domestication

Chapter 5 Influence of Operational Norms on Ling Biru’s Chinese Version

5.1 Matricial norms

5.2 Textual-Linguistic norms

Chapter 6 Conclusion

6.1 Major findings of the thesis

6.2 Implications of this research

6.3 Limitations and suggestions for further studies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致谢

展开▼

摘要

作为王尔德唯美主义的代表作,《朵莲格莱的画像》自面世以来饱受争议,但同时也因其自身拥有的独特魅力虏获了万千读者的心。自二十年代至今,中国共出现过三次王尔德翻译高潮。目前,《朵莲格莱的画像》现有大约九个中译本,但国内大多数研究者都是从文学审美的角度对这一源作进行研究。本文以描述理论中的翻译规范为基础,对凌璧如先生翻译于1936年的这一现存最早的译本进行分析研究。规范在各种因素如文化、政治、意识形态等交互影响下产生,因时间地点变化而变化。图里认为,任何翻译都是由规范支配。传统的忠实标准不应该是评价译本质量的唯一标准。本文运用描述的方法来探索这一译本产生,通过译本自身表现的特点寻找属于那个特定年代的翻译规范的影响,而非品评译本的优劣。  翻译作为一种社会文化活动,难免会受到社会文化规范的制约。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必然运用译语或源语社会的一些规范,这种规范就叫做翻译规范。  本文从三个规范(初始规范、预备规范和操作规范)的角度对凌先生的译本进行研究。译者在源语和目的语两种不同语言文化的要求之间做出选择构成了初始规范,在翻译实践中运用归化或是异化取决于译者的文化取向。在预备规范指导下,本文详述了这一译本产生的社会及文化背景,当时所处的主流文学翻译规范及翻译策略对进行凌先生翻译过程中所产生的影响。在操作规范的指导下,本文讨论了译者所采取的具体翻译方法以及选词、修辞以及句子结构的特点等所产生的各自原因。凌先生对文本的处理反映了其选择了对当时主流翻译规范的遵从,采取了异化策略以最大限度地实现源语文化的充分性。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