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社会运动场域的分化与圈层关系
【6h】

社会运动场域的分化与圈层关系

代理获取

目录

第1章 绪 论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1.1.1 问题的提出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1.2.1 对社会运动的研究

1.2.2 对历史街区和老建筑保护运动的研究

1.3 国内外文献综述的简析

1.4 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

1.5.1 文献法

1.5.2 访谈法

1.5.3 实地参与观察法

第2章 哈尔滨的“老建筑”

2.1 哈尔滨多元的建筑风格

2.1.1 俄罗斯风格建筑

2.1.2 新艺术运动风格建筑

2.1.3 折衷主义风格建筑

2.1.4 日式风格建筑

2.2 哈尔滨老建筑的“死”与“生”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老建筑保护运动场域的分化

3.1 体制化的知识精英

3.1.1 文化保护的客观原真性

3.1.2 论证与批判:思想锋暴的力量

3.2 自由漂浮的文化传播者

3.2.1 历史和记忆是需要存留的

3.2.2 拿什么来留住我们的记忆?

3.3 身体力行的文保志愿者

3.3.1 法律赋予的“文物价值”

3.3.2 抗争性的保护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老建筑保护运动场域内的圈层关系

4.1 三个群体对彼此的认知

4.1.1 知识分子对“低级趣味”的不屑

4.1.2 自由漂浮者对“精英视角”的质疑

4.1.3 文保志愿者对“非实际行动”的批判

4.2 跨越边界:合作和交织

4.2.1 关系网络和架构联盟

4.2.2 互助与合作

4.2.3 合作为什么会失败?

4.3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声明

致谢

展开▼

著录项

  • 作者

    穆晓昱;

  • 作者单位

    哈尔滨工业大学;

  • 授予单位 哈尔滨工业大学;
  • 学科 社会学
  • 授予学位 硕士
  • 导师姓名 郑中玉;
  • 年度 2020
  • 页码
  • 总页数
  • 原文格式 PDF
  • 正文语种 chi
  • 中图分类
  • 关键词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